拐點
2003年,劉剛從澳大利亞回國,開始了艱難的職業拳擊推廣之路。2003年到2005年,他先后舉辦了三場WBA洲際拳王挑戰賽,將一些男選手推上了職業拳臺。2005年,國家體育總局跆拳道管理中心負責人常建平在廣州觀看了拳王挑戰賽后告訴劉剛,在拳擊方面,中國女孩的資質很不錯,比如張喜燕。這是劉剛第一次對張喜燕的情況有所了解。
劉剛的初衷是推廣男子職業拳擊,常建平的話讓他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在澳大利亞,劉剛也推廣過女拳手,其中還包括澳大利亞全國冠軍。但是,在中國,推廣女拳手,這行得通嗎?
劉剛的顧慮是很正常的。拳擊,本來就是外來運動,以中國的文化背景,女孩子從事這項職業能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不能不讓人心存疑慮。但是,經過了解,劉剛得知,在國內從事專業訓練的女拳手有幾百人之多,其中不乏張喜燕這樣的優秀選手;而在澳大利亞,參加職業比賽的女性不過幾十人。他開始意識到,國內女子拳擊發展的前景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于是便有了2006年4月15日在四川成都舉行的WIBA女子拳王爭霸賽。
結果是大家都知道的,張喜燕一戰成名。不過,隨后發生的事情卻令她始料不及。
2006年9月,全國拳擊比賽在昆明舉行,在最后一刻,有人對張喜燕、王亞囡等選手的參賽資格提出質疑,理由是這些選手此前都參加過職業比賽,按照國際業余拳擊聯合的規定,職業選手不能參加業余賽事。
規定是毋庸置疑的。作為全國比賽暨世界錦標賽的選拔賽,張喜燕等人即使參賽,也不能代表中國隊出戰世錦賽。
然而追究起來,在最終的參賽人員中,并非所有的隊員在“職業經歷”上都是一片空白。更重要的是,中國國內業余拳擊賽事的水準本來就不高,一些水平較高的隊員缺席直接導致本次賽事技術含量低,隊員們失去了一次和高手“過招”的機會,對提高中國女拳和本次賽事的水平毫無意義。
幾乎在全部的單項賽事中,職業選手進入業余比賽的賽場都不會受到阻撓,他們的加入極大地促進了所在項目的發展。實際上,對世界業余拳擊聯合會的這一與眾不同的規定,質疑的聲音始終沒有停止。
之后,張喜燕在劉剛的安排下備戰蒙特卡洛的挑戰賽,而另一名來自寧波體工隊的選手田一林則在劉剛的幫助下飛抵韓國釜山一家俱樂部進行訓練。
2006年11月4日,張喜燕在蒙特卡洛與意大利著名女拳王比安奇尼上演了一場高水平的對決,雖然沒有挑戰成功,卻贏得了廣泛的人氣;更重要的是,較之4月份的比賽,此時的張喜燕對自己的職業身份已經有了比較明晰的判斷。作為一名運動員,她并不愿意放棄任何一次比賽機會,但是,即便贏得了更多的業余賽事的冠軍,結果又怎樣呢?
同年11月16日,中國女子拳擊女隊飛往新德里,參加第4屆世界女子拳擊錦標賽。在參賽的13名隊員中,很多人是首次出國參加國際比賽,有些人甚至是頭一次坐飛機,國內比賽的經歷也只有一次。比賽的結果是,中國隊獲得了兩枚銀牌。相比于前兩屆各有一枚金牌入賬以及其他國家的發展速度和現狀,無疑是落后了。
生存
獲得第一次世界冠軍,張喜燕的稅后獎金是16200元,這筆數量有限的錢是她此生唯一一筆靠打拳掙來的收入。家境拮據的張喜燕一直在生存之路與拳擊的夢想間艱難跋涉,她那絕不輸于“美國寶貝”的苦難身世曾經令無數人唏噓不已。
在中國,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是,打拳的女孩大多家境不好,拳擊或許曾經為她們中的一些人贏得過榮譽,卻無法為她們贏得更好的生存空間,她們中的絕大部分更是連參加比賽的機會都很難得到。
在參加WIBA拳王爭霸賽之前,張喜燕一直在沈陽體院深造。沈陽體院在中國女子拳擊領域一直處于較高水平,也是我國女子拳擊的發端之地。1997年,該院教師何正方從體院的其他項目中挑選了一些隊員,組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支女子拳擊隊,當年,便有了第一場全國比賽。一些目睹了這次比賽的人事后回憶說,當時的場景不像是拳擊比賽,更像是農村婦女打架。
在當時,何正方他們沒有任何影像資料可以借鑒,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何正方本人曾經是一名拳擊手,于是,最初的訓練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男子拳擊的烙印。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女子拳擊手需要一些特殊的保護,比如在訓練和比賽時要穿胸衣,但是,很長時間內,大家對此并不了解。
此后,在女拳有可能進入2008北京奧運會的潛在召喚下,全國各地一時間滋生了眾多的運動隊和俱樂部;但是,在這一希望化為泡影后,躍躍欲試的局面便不復存在。張喜燕所在的俱樂部便在這種形勢下解散,很多人被拋向社會。
同樣的原因,國家體育總局始終沒有將之立項。沒有正式的“名分”,意味著沒有資金的支持,也就造成了女子拳擊的生存尷尬。從1997年沈陽體院的第一次全國邀請賽到2006年的昆明全國比賽,這項實際上的全國比賽始終不能被冠之以“全國錦標賽”的名頭,即使像張毛毛、張喜燕和王亞囡這些獲得世界冠軍和全國冠軍的運動員,也沒有資格享受國家對優秀運動員給予的獎金、升學和就業等待遇,極大影響了運動員和教練員的積極性。
在國內,幾乎所有的女子拳擊隊都面臨著生存問題。有的體院以文憑招攬隊員,學生必須向學校交納學費和生活費,而大部分專業隊則通過贊助或“出售”、“出租”運動員換取些許經費勉強維持。每天的伙食標準不足15元,根本不能保證隊員訓練中有充沛的體能,強度和水平自然談不上。訓練水平低下直接導致全國比賽水平不高,技術含量低。2006年世錦賽,中國女隊暴露出的很多問題,實際上正是這些問題的必然反映。
2006年初,女子拳擊沒有成為2008北京奧運會的參賽項目已成定局,這讓酷愛拳擊,一心想用自己的“鐵拳”為國揚威的張喜燕非常沮喪。2012年,即使拳擊被列為奧運會正式參賽項目,屆時,她已經32歲,幾乎沒有再參加比賽的機會。已是大三學生的張喜燕開始為自己的未來之路發愁。就在這時,她接到了一位教練的電話,讓她參加4月份的拳王挑戰賽。
轉變
劉剛對張喜燕的第一印象是她很小,不像一個26歲的老將,他對她能否參加職業比賽并沒有十足的把握。不過,等看了她的實戰后,他發現她的拳擊感覺非常好。雖然以職業的角度看,她的經驗還比較欠缺。
職業拳擊同業余拳擊有很多不同。業余拳擊是以點數取勝,而職業選手是以削減對方戰斗力為目的,因此,前者擊倒對手的可能性較小,在安全方面考慮較多;后者則需要一定的殺傷力,鼓勵重拳,場面更血腥更暴力一一可以提高觀賞性。此外,職業比賽的回合比業余比賽要多,因此,無論是節奏、技戰術、心理還是體能等諸多方面,職業拳擊都對選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為一名推廣人,劉剛本人就曾是一名職業拳手。出國之前,身為國家隊的一員,他曾有著輝煌的戰績。到澳大利亞第二年,他從業余拳手轉為職業拳手。不過,這種轉變有著嚴格的條件,訓練年限、業余比賽成績,協會和教練的推薦等等,缺一不可。而在國內.運動員通過一兩場職業賽,似乎就自動轉換了身份。
其實,女運動員中不乏一些“兩棲”拳手。事實上,至少有十幾名具有“職業”身份的女孩最終參加了2006年的全國比賽:而在男子項目中這種現象幾乎不存在,他們的職業參賽選手均來自退役隊員。對于剛剛來到職業大門前的女子拳擊,管理部門在實際操作中把握的尺度應該說是比較寬松的。
張喜燕等人對這一切顯然沒有明確的意識,對于被取消全國比賽資格,感到委屈也是正常的,畢竟,“職業”這張面孔對于中國人來說還太陌生了。
其實,在歐美國家,女子拳擊的發展也一樣受到了很多阻礙和質疑,但是,這并不能擋住“紅粉一族”的來勢洶洶。1978年,世界上第一個女子拳擊俱樂部在美國成立。據美國拳擊協會資料顯示,1996年注冊的女拳手有340名,一年之后,這個數字已經達到763名。在美國女子拳擊運動推動下,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如英國、法國、德國、荷蘭等國的女子也相繼加入到拳擊運動的行列中,女子拳擊運動很快就風靡西歐、北歐,南北美洲和亞洲大陸。
時至今日,女子拳擊依然沒有獲得奧運會的接納,這在所有單項賽事男女對等的情況下是唯一的一個例外。相比于男子拳擊,社會環境和文化輿論更喜歡賦予它更多其他的含義,有人說“女性打拳并不害怕表露她們天生的攻擊性。他們有表現女性獨立、堅韌和不擔心被攝入鏡頭的強烈愿望”。因此,女子拳擊往往被看作是女性獨立精神的一種體現,有越來越多出身富裕、受過良好教育的女性選擇這項運動。作為職業拳壇一道獨特的風景,很多女拳手不僅贏得了很好的收入,也為自己贏得了受人尊重的社會角色。
張喜燕在接下來的歐洲之行顯然感受到了身為一名職業拳手的風光和榮耀,這與國內簡直不可同日而語。11月4日,有2000多萬客戶的歐洲付費電視網對賽事進行了現場直播,許多知名的拳賽經紀人和推廣人蒞臨賽場,其中包括前世界重量級拳王劉易斯的經紀人馬洛尼,曾打敗俄羅斯名將茨尤的英國“白面殺手”里奇·哈頓等名流;就連摩納哥王子也親臨現場……
由于裁判的偏袒,比賽以平局結束,這反倒引起了歐洲觀眾對張喜燕的更大支持,他們高呼著她的名字,叫喊著,那種狂熱令她大為感動和振奮。在拳壇打拼多年,她只在影視作品中領略過這一幕。
出路
兩次職業賽,張喜燕均獲得了幾千美金的出場費,職業排名也升入世界第三。雖然同國外選手幾萬美金的所得相比,中國姑娘的收入還屬于“小巫見大巫”,不過,這僅僅是一個開始。據劉剛介紹,之前,中國選手的名氣和排名還較低,需要更多的商業運作,來提高知名度。
不管是主動地選擇還是被動地選擇,張喜燕業已開始了作為一名職業拳手的思考和訓練。在她之前,另一位中國選手張毛毛(第一屆世錦賽女子57公斤金牌獲得者)于2002年赴美,現已成為職業拳手。目前在國內,省級以上的注冊拳手達到3000多人,大部分人的比賽機會寥若晨星。除了極少數的尖子有可能從事教練工作,大部分都面臨著退役后的謀生問題,對他們來說,職業拳擊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出路。
在經濟實力發達的歐美國家,職業拳擊是以一種商業載體的形式出現的,也因此,它被稱為“拳擊工業”,在美國,一些項級賽事的運作資金更是達到幾億美金。每年,全球通過各種途徑觀看職業拳擊比賽的人次多達60多億。
職業拳擊已經形成一條巨大的產業鏈,有著明確的分工。這無疑為社會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更為拳手創造了比賽機會和商業價值。眾多媒體的介入極大地提升了它的影響力.企業和商家通過這一平臺獲得了巨大的商業回報;付費電視、商業代言活動也給拳手和經紀人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一名拳手,當他完成專業領域的使命后,如果沒有傷病,他的拳擊生涯應該可以繼續十年左右。之前若有很好的成績,轉為職業后,身價自然就會很高。反過來說,職業拳擊的開展對業余拳手也有相當大的激勵作用,目前,我國女子拳擊業余水平不高同職業拳擊發展的滯后有相當關系。
其實,中國女子拳擊起步并不晚,水平也不低。第一屆、第二屆世錦賽都有金牌入賬,2004年在有“小世界杯”之稱的挪威國際錦標賽上我們更是收獲了5個冠軍。但是這幾年,當我們的女拳在生存之路上苦苦跋涉時,這項運動已經在世界各地獲得了快速發展。特別是我們的鄰國韓國和朝鮮,不論是職業還是業余均有長足進步。本屆世錦賽,朝鮮隊5人參賽,卻斬獲2金1銅,對在小級別項目上具有傳統優勢的中國隊已經構成了不小的威脅。
韓國是亞洲國家中職業拳擊開展得比較好的國家,有著比較豐富的經驗,近年來,女子拳擊被作為重振拳擊的突破點,受到了高度重視。在韓國,有很多拳擊俱樂部,為熱愛拳擊的女孩提供了訓練場所和比賽機會,同時也吸引了一些朝鮮選手的加入,這種交流促進了雙方的發展,也極大地帶動了業余水平的提高。
應該說,女子拳擊項目進入奧運會是大勢所趨,目前只是囿于技術問題。如果我們不做好準備,屆時必將悔之晚矣。
潛力
2005年,寧波體工隊將女子拳擊列為正式項目,撥出專門的經費,這使得寧波女子拳擊隊成為國內第一支“吃皇糧”的隊伍,并由此吸引了全國各地大批人才,寧波女子拳擊的整體實力也在短時間內躍升到一個較高的水平。這對女子拳擊未來揚威國際大賽無疑是一個好的開始。
另一方面,中國職業拳擊也孕育著巨大的市場潛力,開展職業拳擊的氛圍和條件較前幾年成熟了許多。中央電視臺自2000年以來,每周開播的世界職業拳王爭霸賽節目不僅將最精彩的賽事呈現給觀眾,還培養了上千萬的“拳迷”。中國巨大的市場已經吸引了越來越多世界頂級體育賽事的落戶,拳擊豈能坐視?目前,包括唐金和“金童”霍亞在內的世界著名拳擊推廣人都希望打開中國拳擊市場,職業拳擊與中國人的親密接觸正漸行漸近。
作為管理部門,國家跆拳道管理中心對中國職業拳擊的發展持積極支持和扶植的態度,而一些拳擊推廣人的適時出現對職業拳擊的有序發展則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作為目前中國唯一一位獲得WBA和WBC頒發執照的推廣人,劉剛無疑是其中最執著也是最有成就的探索者之一。2006年4月和11月,將張喜燕成功推上職業拳壇的兩場比賽讓他聲名大噪。
張喜燕如今已經是劉剛旗下的一名職業拳手了。目前,她正在劉剛的拳擊俱樂部進行恢復和訓練,為2007年6月與比安奇尼的第二場挑戰賽做準備。根據規定,職業賽事的冠軍半年之內至少要打一次衛冕戰,履行冠軍義務。在劉剛位于云南昆明的眾威拳擊俱樂部,有100多人進行訓練,其中女選手十幾名。這些女孩普遍年齡不大,但是對拳擊很喜歡,也有不錯的基礎。劉剛計劃待她們的水平提高后,推廣她們參加職業賽事。
劉剛本人非常看好國內的職業拳擊前景,盡管這幾年一直是賠錢運作,但他并沒有喪失信心,真正讓他苦惱的是人們觀念上的誤區。應該講,如今的中國社會對女子拳擊已經有了更多的包容和理解,但是,能夠順利地完成職業角色的轉換,對很多人來說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人上來就問:到他的俱樂部打拳什么待遇?出場費多少?什么時候安排比賽?實際上還是把俱樂部當成國家包辦的運動隊,只不過換了名稱而已,而對自己應該履行的義務卻不甚了了。
在韓國釜山訓練的田一林如今對“職業”的認識就比在國內時深刻得多。短短幾個月,她已經在一些賽事上取得了不錯的戰績。在她看來,職業選手意味著更大的激情,更多的主動,當然,也有較好的收入和前景。但是,這也意味著更多的付出和努力。不管怎么說,當拳擊成為飯碗,一切,盡在自己的把握中。
拳擊,絕對是一項與眾不同的運動,有太多的內涵可以供人們細細咀嚼。作為拳壇一道特殊的風景,女子拳擊更是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在溫柔與狂野,嫵媚與粗放之間,你將會無數次地被征服。
責編/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