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張報紙,每天教人學一句英語。還有一回電視里報道某街道的大爺大媽,你一句我一句,對著鏡頭開洋腔。這里面打出的旗號都是迎接奧運會。
這些都是烘托氣氛的,就算所有人真的死記硬背下了那些英語句子,到了2008年也不見得有幾個人能給人家指路。一開口,三句話就得露餡。12年前和一個同行去英國采訪,那老兄不惜血本買了當時流行的快譯通,問他,你可以把漢語敲成疑問句,可你如何讓人家老外兄弟一個字母一個字母給你敲成答案呢。同行頓時啞然。一本快譯通,寸功未立,只是成為旅行箱的伴侶。
假如僅僅是為了給外國朋友指路,對多數人而言,不如練練如何比劃。有時候,比劃比磕磕絆絆的英語句子更管用。有一位記者老兄到國外,用的殺價方式就是手語,伸出一只拇指,另一只拇指在中間一劃,嘴里“哧”的一聲,就讓人家打了五折。
這是講說英語的事情,還有關于說漢語的事情。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批評中國運動員不會說話,發表感言比較生硬。王蒙先生還親自為一名射擊運動員設計了一套臺詞,不讀則罷,一讀,覺得有些套路化,像在讀稿子。王蒙先生的建議是中肯的,唯有這套“臺詞”,反而破壞了他的初衷。
很多雜志(包括本刊)都有一個“聲音”欄目,這些摘來的“聲音”,絕大多數是說出來的而不是念出來的,也就是說,良言妙語往往是靈感一現的東西,筆頭寫反而寫不出來。有很多感言,結合現場去思索才有味道,是不必去推敲的,一推敲,索然無味。比如劉翔在奧運會上的感言,你必須和他的呼哧喘氣結合著聽,很有氣勢,一掃中國運動員傳統的唯唯諾諾。你用做報告的語調去套用,的確沒勁了,沒法去聽。
在我們的習慣里,有了太多的套路化,以至成為一種習慣。在奧運會開幕式上穿西裝,不知道哪天起也快成了中國軍團的習慣。現在好了,有人出面要設計禮服,據說要往民族味道上靠攏。我覺得,即使是民族風格,也還是要鼓勵有點個性,哪怕是局部的設計,千萬不要拿出大路貨的東西。否則,是另一種套路而已。這期雜志發了有關報道,您是不是也參與一下?
某種意義上,體育就是展示個性文化的舞臺,沒了個性,就沒了看頭。
李央
2000liyang@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