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到兩年,三峽工程就要竣工了,三峽工程創造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財富和價值,也把長江兩岸幾千年的痕跡永遠遺留江底,藝術家們云集三峽,試圖用自己的手段記錄那些正在消失的文化,書家、畫家云集三峽,油畫《三峽大移民》高價拍賣;導演賈樟柯以此為題材拍攝電影《三峽好人》,在威尼斯電影節舉獲得金獅獎:中外攝影家也將注目的焦點集中到三峽,為我們記錄了一些極其珍貴的影像
本刊自2006年10月號推出《三峽古鎮之戀》后,再度推出由三峽大壩所在地宜昌的3位本土“70后”攝影藝術家黎明、陳文、宋戈三人,各自用自己的33幅作品構成的《3×33三峽三人攝影作品展》,以饗讀者。
從宜昌,或從更遠的東南方,我們回望三峽,當此時,便覺立于天地之間,具以朝圣般的儀式,偉岸莊嚴牛奶與蜜,刀劍與犁,三峽之偉大神奇,言語不能形容,我們何能,而生于這塊土地,我們何德,能攝下如此河山,我們何德何能,可以面對這東方又化中最獨特的境域!
當今看去,東方似乎只有超然的美學,和諧、柔軟、富麗、玄秘殊不知,有如三峽之地而成三峽之又,宏大、壯烈、沖突、瑰麗,充滿命運與救贖,血性與進取,既有東方之象,竟又暗合西方文化之根本命題,此中華又明之脈,孤絕于神州大地崇高詞,無愧當之!此一脈有屈原標高,豈是偶然?此三峽所賜之偉大人物,偉岸詩歌,方可形容三峽,更使我民族在審美之外,得獲尊嚴,在千年之后,一合中西,于是得永恒之譽此司馬氏所謂: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然而黯然銷魂者,三峽而已矣!江山竟易改,本性總不移。此21世紀,三峽變遷之意。當此際,里人黎、陳、宋等,斂裝上陣,紀其莊嚴寶像,亦是這大地河山,降得大任與斯人意義深遠廣闊,以至于手段何如,水平低高,己不重要,奉此天命,盡點人事罷了。那一個按下快門的瞬間,我們已得到賜予。以其偉大,使我們不至于限于庸碌的境地在面對它的儀式中,我們一同祭奠 然后在紅葉之前,危巖之上,靜水之邊,整治土酒,一熱衷腸而己
此時諸同志,又何需言語7又何能言語?無愧平生志,且待后世傳諸君雖鴻圖大展,我不視為至喜,不過山川百姓,于窘迫之中,依然以其崇高,一撫我們的人生而已當此際,若缺我人,請賜一座,以諸君之手,執一大杯,代我傾灑入江而已矣!諸葛臨表在前,杜甫依斗在上,我所恃者,宜昌人也——北望山河,手把長卷,涕淚在胸,不知所言。

黎明 旅途與觀石,成為了他對三峽地區那些一腳踏上新的生活一腳仍然停留在過往的歲月z中的六山懷抱中的人們的精神世界,予以關心的對隱喻式的觀覺結構方式。
陳文 給人留下了揮之不去的人文關懷的色彩,縷縷溫暖且綿綿的情感,像一陣風兒似的鉆入觀看者的心胸,并強烈地召喚著視覺接受者心中隱秘的鄉愁。
宋戈 注入了一種非常觀念色彩的審美視覺趣味,三峽在他的取景框中,變得并不那么凝重,情感在他的人物景中,表現得十分微妙。
(文:徐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