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9日,中國政府公開發表了《2006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強調中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與世界各國一道,共同致力于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白皮書全文約2.6萬字,由前言和安全形勢、國防政策、國防領導管理體制、人民解放軍、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邊防海防、國防科技工業、國防經費、國際安全合作等部分組成。“推進信息化建設”成為首次在國防白皮書中出現的一項新內容。
軍隊建設信息化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幾場高技術戰爭,凸顯出世界軍事變革對國際安全的影響;2002年中國共產黨十六大提出了“軍隊要努力完成機械化與信息化建設雙重歷史任務”,這給中國軍隊現代化建設帶來了一系列變化,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拉開了帷幕。
《2006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進一步強調,“世界新軍事變革正向縱深發展,以信息化為主要特征的軍事競爭加劇,軍事力量對比失衡的局面沒有明顯改變,信息化建設是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重要內容。”白皮書說,在現階段的中國國防建設中,中國奉行防御性的國防政策,其具體內容包括:維護國家安全統一,保障國家發展利益;實現國防和軍隊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加強以信息化為主要標志的軍隊質量建設;貫徹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方針;堅持自衛防御的核戰略;營造有利于國家和平發展的安全環境。
在這里,“加強以信息化為主要標志的軍隊質量建設”被單獨列向,表明我國對國防信息化的重視態度十分明確。白皮書還明確指出,加強以信息化為主要標志的軍隊質量建設,就是“堅持以機械化為基礎,以信息化為主導,推進信息化機械化復合發展,實現軍隊火力、突擊力、機動能力、防護能力和信息能力整體提高”。
具體到陸、海、空三軍信息化建設,白皮書做了如下描繪:陸軍將加速現役主戰裝備更新換代和信息化改造,建設精干合成、靈敏多能的新型陸戰力量。優先發展陸軍航空兵、輕型機械化部隊和信息對抗部隊。偵察預警雷達、火控系統、情報指揮系統等裝備都將得到完善。同時,通信兵也要加強通用信息傳輸平臺、處理平臺和指揮控制系統、頻譜管理系統建設,提高通信和信息保障能力。
海軍著眼于建設一支多兵種合成的、具有核常雙重作戰手段的現代化海上作戰力量,信息化是海軍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方向和戰略重點,突出發展海上信息系統,加強新一代武器裝備建設。
空軍也著眼于建設一支攻防兼備的信息化空中作戰力量,加強指揮控制系統建設。
軍事訓練信息化
在和平時期,軍事訓練是提升軍隊作戰能力的重要手段,為了適應全球軍事戰爭向信息戰方向轉變的趨勢,在軍事訓練方面,白皮書說,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軍事訓練中,“著眼提高諸軍兵種一體化聯合作戰能力,積極推進機械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向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轉變”,瞄準未來信息化戰場,開展一體化訓練創新實踐,積極探索作戰單元內部集成、作戰要素系統集成、作戰體系綜合集成訓練的路子;堅持科技興訓,運用現代化訓練方法和手段,發展基地化、模擬化、網絡化訓練,不斷增大軍事訓練科技含量,著力提高軍事訓練的質量和效果。
白皮書介紹,中國人民解放軍堅持按綱施訓,強化軍事訓練全過程全要素的科學管理。探索和建立信息化條件下的訓練組織管理模式,優化訓練程序,嚴格質量評估,建立健全適應信息化作戰要求的訓練標準體系,以首長機關和單位整體訓練為重點,采取實兵檢驗性演習的形式,運用部隊演習評估系統等手段,全面檢驗和評估部隊的訓練水平和實戰能力。
按照白皮書的介紹,目前我國政府增加的國防經費,除了主要用于改善軍人工資待遇和部隊生活條件、支持軍事人才建設、平抑物價上漲因素以及增加非傳統安全領域國際合作的費用外,加大武器裝備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也是重要的一項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