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治水故事說:鯀治水只知道堵,九年而不見功效,被舜所殺。大禹治水長于疏導,終于成功,遂成民族英雄。這個故事有兩點讓我困惑,第一,治江河之水宜導不宜堵,這個道理誰都懂得,那個名叫鯀的政治領袖何以偏偏不懂?第二,縱使鯀治水有過,也不應該慘遭殺身之禍,為什么他偏偏這么倒霉?
近日讀到江林昌皇皇八十萬字的巨著《中國上古文明考論》,才對這兩個問題有一點合理的猜測。江著引述地質考古學家的觀點說,在距今四千六百至四千年之間,黃河入海口由蘇北平原改為河北平原。鯀禹治水的時期,正是黃河改道的活躍時期。這個復雜的改道不是一蹴而就的,肯定經過了多年的洪水泛濫、反反復復,最后才完成水道的選擇和確定。
當水道往北偏移的時候,必須在布滿村莊和田園的河北平原上沖開一條新路,給這一帶的部落帶來巨大的災難。而淮北平原、蘇北平原的老河道,本來就沒有居民,讓河水沿著老河道洶涌入海,才是最穩妥最經濟的辦法。看來鯀采取的就是這種治水思路,他在華北平原上筑堤設防,攔截河水,逼著浩浩洪水朝老河道前進。可是洪水不隨人愿,一次次沖決鯀所建立的堤防,在河北平原橫沖直撞,當地的居民屢遭滅頂之災。一時怨聲載道,部落之間的矛盾空前激化,由堯舜苦心經營的部落聯盟也因此受到威脅。這時候,作為政治家的舜為了挽救部落聯盟的凝聚力,只好殺鯀以平息民怨,并修補部落關系?!妒酚洝氛f:“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說明許多部落就等著舜把鯀殺了解恨。這與我的猜測頗為相符。
禹受命于危難之中,立即變更治水思路。他放棄黃河故道,按照滔滔洪水的新趨勢,在河北平原上遷徙村莊,安置難民,開溝鑿谷,有意引導河水循山入川、直奔大海。黃河終于順利改道,洪災于是大大緩解。禹也在治水過程中建立起了崇高的權威和個人聲望,從而成為空前的民族英雄,還成為夏族政權的奠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