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誠信危機,是中國公德系統的刺目現象。危機的原因,在于人們對契約誠信的觀念和行為缺乏制度的堅守、法律的保障和公德的護持。與儒家的心性命理派和道德理想主義不同,中國傳統的實學事功派和儒家現實主義,曾創生過“不信而信”的契約原理,這一原理曾一度在法家“循名責實”、“刑名參同”的理論體系中獲得了法律的體現和制度的落實。通過對比發現,中國主要形成于法家思想中的契約式誠信體系與近代西方的相關體系之間,無論在政治前提、人情基礎,還是手段方法上,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本文在證明法家誠信說具有近代轉化之本土潛力和可能性的同時,也對何以步入近代的中國人每每拿管、商、申、韓對西方的法律契約原則作連類格義,以及許多日本學者習慣于把中國的荀子和韓非比作西方近代自由主義創始人的真正原因進行了解釋。
關鍵詞:法家 契約誠信論 現代中國 道德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