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表明,我國乙肝病毒攜帶者中,30%~40%系母嬰傳播所致,而我國每年2000萬產婦中,約有200萬為乙肝病毒攜帶者。這些攜帶乙肝病毒的產婦能否為嬰兒哺乳,一直是困擾產婦和醫務人員的問題。在不明就里的情況下,許多媽媽忍痛割愛,放棄母乳喂養。
乙肝病毒攜帶者能哺乳嗎?曾倡導不必給攜帶乙肝病毒的孕婦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莊輝教授如何看待這一問題?帶著這一疑問,記者再次對莊輝教授進行了專訪。
莊輝中國工程院院士,醫學微生物學和流行病學專家,主要從事病毒性肝炎研究。現任北京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病原生物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消滅脊髓灰質炎證實委員會委員、亞太地區肝病學會理事、國際疫苗研究所理事會理事,并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國家藥典委員會、衛生部病毒性肝炎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及《中華肝臟病雜志》等十余種期刊的名譽總編、總編、常務編委或編委等。
幾個月前,本刊曾就“乙肝孕婦該不該注射免疫球蛋白”的問題采訪過莊輝教授。當時,莊輝教授清楚地指出:“給孕婦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不能阻斷乙肝母嬰傳播。”莊輝教授還指出,要阻斷乙肝的母嬰傳播,“應該是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給新生兒聯合免疫,而不是給母親注射;而且,所有新生兒都應及時接種乙肝疫苗,越早越好。”
近年來,隨著檢測技術的進步,母乳中乙肝病毒DNA的檢出率偏高,更增加了人們對母乳喂養可能傳播乙肝的恐懼和憂慮。
就“大三陽母親能否給孩子哺乳問題”,記者曾走訪了幾所三甲醫院。對此,醫生的回答可算是異口同聲:“建議不哺乳。”只有一家醫院的醫生補充說:“給孩子正常免疫后,原則上是可以哺乳的,但為了以防萬一,還是不主張哺乳。”
面對同樣的問題,莊輝教授說:“母乳是孩子最好的營養品。不讓孩子吃,豈不是太可惜了?”
母血中的病毒與奶水中的病毒水平不一致
攜帶乙肝病毒的媽媽能否哺乳?當然要看乳汁中是否含有乙肝病毒。如何能夠檢測出來呢?
記者提到,有一種觀點認為:母體血液中的乙肝病毒DNA含量與乳汁中的含量非常一致,可通過查血液中乙肝病毒DNA的含量來明確乳汁中的病毒含量,從而決定是否哺乳。
對此,莊教授卻認為,母血中的病毒與奶水中的病毒水平是不同的,不“一致”的,奶水中的病毒水平要比血清中低得多。
記者問:“那能不能通過別的什么方法來檢測乳汁呢?”
“目前,全世界沒有正式批準可用于檢測奶水中‘兩對半’的試劑盒,用檢查血清中‘兩對半’的試劑盒檢查奶水,假陽性率很高(即檢查結果異常,但實際并沒有問題),結果不可靠。”莊教授遺憾地說。
新生兒正常免疫,“大三陽”媽媽仍可安全哺乳
記者問:“既然無法檢測母乳中是否含有乙肝病毒,那么‘大三陽’母親能不能給新生兒哺乳呢?一些人認為:只要母體血液中的乙肝病毒DNA陰性,就可以母乳喂養;若乙肝病毒攜帶者、小三陽者DNA陽性,但滴度小于104,經孕期及新生兒免疫治療就可以喂養;而大三陽者若DNA陽性,則表示傳染性強,即使經過產前及新生兒免疫,仍不宜哺乳。這種觀點對嗎?”
聽完記者的話,莊教授搖了搖頭,緩緩說道:“《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已有明確的規定,‘新生兒在出生12 小時內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乙肝表面抗原(HBsAg)陽性母親的哺乳’。這部指南是在衛生部和中華醫學會的領導下,由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和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聯合制訂的。它秉承循證醫學的原則,只納入被公認、已經得到嚴格臨床驗證的方案,明確了醫務人員治療乙肝應當遵循的標準。各級各地醫務工作者應該按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操作,為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攜帶者創造健康、幸福的生活。”
孩子出生后應盡快免疫
“這是不是就意味著,不必管母親血液中DNA是陰性還是陽性,也不必管乙肝病毒DNA值的大小,甚至也不必管母親血液中e抗原(HBeAg)是陽性還是陰性,只要在出生后12個小時以內,給孩子注射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乙肝表面抗原(HBsAg)陽性的母親就都可以給孩子哺乳?”記者將信將疑。
莊教授很肯定地回答說:“沒錯,是這樣的。只要正常給孩子進行了免疫,就不會增加他感染乙肝病毒的危險性。這一論斷不是憑空想像,而是有循證醫學證據的。”隨即他耐心地為記者介紹了3點理由。
第一,乙肝母嬰傳播主要發生在分娩過程中,是通過母親的血液、羊水、陰道分泌物等感染。因此,我們要求在孩子出生時,就立即給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而且要越早越好。因為乙肝免疫球蛋白就是乙肝病毒抗體,注射到嬰兒體內后,如果嬰兒被感染,抗體就能中和病毒,立即起到保護作用。
第二,乙肝病毒主要經破損的皮膚和黏膜進入血液傳播,不是經消化道傳播。有人專門做過實驗,將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通過胃管注入黑猩猩的胃內,黑猩猩不發病;但如果用牙刷刷它的牙齦,再將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涂在它的牙齦上,結果黑猩猩發病,說明病毒是通過破損的牙齦黏膜進入血液而感染的。
第三,流行病學對照研究已經證實,只要出生后立即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母乳喂養與不是母乳喂養的嬰兒感染乙肝病毒的危險性沒有任何差異。莊教授說:“關于這一點,已有多篇論文發表。”
莊教授強調,母乳喂養對嬰兒成長十分重要。他說:“與非母乳喂養的嬰兒相比,母乳喂養的嬰兒發育較好,發病較少。所以,世界衛生組織多次強調,盡可能用母乳喂養。”
孕婦不需要注射免疫球蛋白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要想安全哺乳,攜帶乙肝病毒的孕婦必須進行孕期免疫(編者注:孕期免疫就是指在妊娠第28、32、36周,對孕婦注射3次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兒出生后也須立即免疫。
對這一問題,記者也在幾所三甲醫院做了調查,除了一所醫院外,其余的都堅持“在孕期28、32、36周給孕婦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而對于莊輝教授提到的“孕婦不需要注射免疫球蛋白”的主張,他們表示也有所耳聞,但認為“目前還沒有定論”,因此至今仍沒有執行。
聽記者介紹了相關情況后,莊輝教授表示很不理解。他斬釘截鐵地指出,是否應該給孕婦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不是一個爭議中的問題,而是“鐵板釘釘”、有定論的事情了,因為這一做法并無循證醫學依據。
莊輝教授說:“在我們上次的談話中(編者注:見2006年第8期人物專訪),我已經明確表示,不需要給孕婦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仔細講解了個中的原因。這里,我愿意再次重申這一觀點。此法并不能降低孕婦體內的乙肝病毒水平。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乙肝免疫策略中沒有給孕婦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內容,我國衛生部建議的乙肝免疫策略中也無此法。乙肝病毒的母嬰傳播主要發生在母親分娩過程中,嬰兒出生后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就可以預防了。因此,給孕婦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是不必要的,也不能作為日后哺乳的條件。”
莊輝教授繼續指出,這也是“給孕婦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一直未被寫入美國、歐洲、亞太和我國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或相關“共識”中的原因。
作為《家庭醫藥》專家團成員,莊輝教授知道,不僅全國數十萬讀者在關注《家庭醫藥》,每月還有逾10萬藥品經銷商和基層醫務工作者在閱讀《家庭醫藥》。因此,他也希望通過《家庭醫藥》告訴更多的讀者和基層醫生:乙肝并不可怕,只要對它有充分的認識,嚴格按照《慢性乙肝防治指南》操作,攜帶乙肝病毒的媽媽就可以安全哺乳,健康幸福地生活。
編輯/譚翔 tanxiang54321@163.com
新生兒出生后,應立即給予注射免疫球蛋白,保護其免受乙肝病毒侵襲
乙肝病毒主要經破損的皮膚和黏膜進入血液傳播,并非經消化道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