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家人的春節風俗很有趣,有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獅、舞雞、舞春牛的習俗。
農歷臘月二十三“送灶”一過,壯家便處處洋溢著喜迎新春的氣氛:掃房梁,制作肉粽、糍粑、米花糖、糯米餅等新年食品。
初一早晨,天空尚未露出魚肚白,到山間清泉、村旁小河汲新水的農婦村姑便紛至沓來。壯家村姑穿著盛裝挑新水,在回家的路上,手里揀著有些像牛、馬、豬、貓、狗、羊的小石頭,嘴里模仿著六畜的叫聲,象征著六畜興旺。回到家,便把這些石頭放進豬圈、牛欄,保佑六畜興旺。然后將新水倒入鍋里,與紅糖、竹葉、蔥花、生姜一同燒開,讓全家喝上用新水煮的新年茶。據說:這新年茶會使人萬事如意。老人喝了健康長壽、小孩喝了聰明能干、夫妻喝了會生活甜蜜美滿。
春節期間,壯族人民還要組織豐富多采的民族文體活動,唱“采茶”、舞獅、舞雞、舞春牛、跳打扁擔舞、賽球、打陀螺、鬧鑼、演地方戲等。
廣西馬山、都安、上林、忻城等地的壯家人是打扁擔過新年,從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輕快悅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打扁擔聲,響遍了壯族山鄉。打扁擔是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婦女動作輕巧優美,男子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著堂”,寄托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愿望。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舞者多為雙數。表演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有節奏地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扁擔在手中運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側面敲打,發出的聲音或脆、或沉,聲聲相異,形成節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韻律。在扁擔不斷相擊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轉動,更使人眼花繚亂。技巧嫻熟的各種動作,在聲聲扁擔撞擊中輕松完成。場上長形的竹筒和鑼鼓與之伴奏,圍觀的群眾不時地傳出喝彩聲,節日氣氛特別熱烈。 在打扁擔的人群中,你可以發現兩髻斑白的老人和稚氣十足的孩子,有的全家揮扁擔上陣,有的母子同場打扁擔,你賽我、我賽你,整個打扁擔活動洋溢著歡樂的笑聲。
(編輯/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