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望的可圈可點之處在于,始終遵循產業集群形成、演進、升級的規律,把握集群發展各階段的特征,滿足產業集群發展的外部環境要求,并通過對集聚產業的整合、調整,從而延長產業鏈和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博望,蘇皖交界處一個原本并不起眼的邊鎮。然而,近幾年來,憑借著集群經濟和民營經濟所生發出的活力,一躍而成為安徽的經濟強鎮,引發了一個令人矚目的“博望現象”。
“博望現象”耐人尋味。
像浙江無數個自然生成的“塊狀經濟”一樣,博望在產業集群形成之初,并無地緣和政策的優勢可言。但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節點上,博望適時地抓住了國家新一輪工業化和城市化浪潮的機遇,使民營經濟和產業集聚的能量得到了極大地釋放,生成一股民間的力量、分工的力量、制度的力量,并進而轉化成一個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市場競爭的主體,才成就了今天獨具特色的“博望制造”現象。
先來看民間的力量。
博望的集群經濟,實際上就是能人經濟抑或草根經濟。當初一些從田地里走出來的“小能人”,憑著“一本地圖一雙腿,一本合同一張嘴”,從最苦最累的供銷員做起,“跑千山萬水,想千方百計,說千言萬語,吃千辛萬苦”,不斷地完成創業原始資本的積累。掘到第一桶金后,這些被稱為博望集群經濟“酵母”的供銷員,旋即投身于實業。在“種子企業”或“領袖企業家”的示范帶動下,通過產業和市場鏈條的連接,在區域范圍內迅速形成由眾多企業及其多樣化產品構成的產業集群。這就是博望集群經濟產生與演變的“路線圖”。
如果把博望的產業集群比喻為一個巨大的蜂窠,那么供銷員和企業家就是一只只辛勤勞作的蜜蜂。從小作坊到大產業,再到“博望制造”乃至“博望創造”,博望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了產業的生成、裂變與升級;從農民到供銷員,再到企業家,博望的創業者也完成了成長路徑中的一個個角色的轉換。而這一切背后的推手無不源自民間的力量。
由此可見,這種堅忍不拔、開拓創新、敢為人先的新徽商精神,抑或充分尊重企業和個人創造的深厚創業文化內涵,才是“博望制造”的活力之源。
再來看分工的力量。
“先跑市場,再辦工廠”,這是博望集群經濟產生與演變以及企業家成長路徑中的共同特征。其好處是,積累了創業的“種子資金”,擁有了市場的網絡與資源,從而降低了產業進入的門檻與風險。
隨著企業和企業家的扎堆,又使創業者能以較低的成本進行技術創新活動,高度的專業化分工使每個企業將資金和注意力放在做好自己最有優勢的那一點,減少了交易成本,同時也使得創業者能獲取可見度更高的機會。
博望的企業家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長期的實踐,使他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一個企業發明的新工藝、新方法、新款式,乃至管理與制度的創新,在集群內很難保密,每一點創新很快就會成為集群的共有資源。由于具有高度的產業關聯,企業間的合作與競爭成為促進技術進步的重要力量。博望從最初的刃具模具產業裂變出機床產業,再裂變出筑路機械產業,就是最為生動的例證。
最后來看制度的力量。
在一個產業集群區域內,其制度變遷大凡走的是內生誘致型之路?!皽刂菽J健比绱耍安┩J健币膊焕?。產業集群本來是市場競爭和企業選擇的結果,但從博望產業集群的發展過程來看,政府的科學引導和扶持對集群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循著博望集群經濟發展的軌跡,不難發現,從只做不說的“不爭論”到“立足刃具、發展刃具、突破刃具”的引導與提升,從產業集群“孵化器”的創建到優越投資環境的營造,無一不與地方政府營造出的“區域小環境”有關。政府在這里的角色定位是“有所為而有所不為”,用博望決策者的話說,是“無為而治,有為而幫”。這也許就是為何博望能異軍突起而相鄰地區卻相形見絀的根本原因。
顯然,博望的可圈可點之處在于,始終遵循產業集群形成、演進、升級的規律,把握集群發展各階段的特征,滿足產業集群發展的外部環境要求,并通過對集聚產業的整合、調整,從而延長產業鏈和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眼下,區域之間的競爭已演變為企業集群的競爭。而博望的實踐證明,培育和發展產業集群是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也是提升產業競爭力和增強區域經濟實力的重要手段。
這就是如何看待和借鑒“博望經驗”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