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清楚地記得,當年東京奧運會時,日本的柔道列入了奧運會,漢城奧運會時,韓國的跆拳道也進入了奧運會,然而,令許多人不解的是,在北京奧運會即將召開之際,具有數千年悠久歷史的中國武術為何就是進不了奧運會?它的障礙又來自何處呢?
中國武術以前向世界推廣的大都是武術套路,即以評分的方法進行比賽,這無疑使武術中最有魅力的成分——搏斗和實際較量在很大程度上消失殆盡,盡管后來的武術比賽中又派生出一個散打項目,即在有防護具的情況下拳腳并用進行比賽,但它并不代表武術比賽的主流。多年來,中國武術界曾經頻頻派出武術運動員出國表演,并舉辦過許多次國際武術邀請賽,為宣傳和推廣武術運動可謂不遺余力,但是這樣做的另一面,也許恰恰給武術運動進入奧運會制造了障礙。
有些巡回演出都搞成了純商業性的表演,影響了中國武術的形象,不少外國報紙稱武術為“雜技藝術”,這些輿論對武術進入奧運會是不利的。李連杰、趙長軍等著名武術選手,先后拍攝過不少電視劇和電影,然而,有專家認為,這些運動員拍得越多、越好,中國武術進入奧運會也就越難,因為這使更多的觀眾誤“認為”武術是一種表演的藝術,而不是體育比賽。
韓國的跆拳道有黑帶、藍帶、白帶之分,日本的柔道也有段位高低之分,而武術比賽卻沒有,武術的套路規則、打分標準、參賽等級等還顯得不夠規范,存在尚待量化方面的諸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