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是一種古老的兵器,早在明朝中期(16世紀初),民族英雄戚繼光率軍抗擊倭寇時就曾大量使用。但到了近代,中國在工業全面落后于西方的情況下,武器發展已經不能跟上世界潮流,像地雷這種武器就更是停滯不前了,倒是西方列強在不斷制造戰爭的同時,也在不斷地促進武器推陳出新。1863年,TNT炸藥研制成功后,地雷的性能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日俄戰爭(1904~1905年)中,俄國已經開始使用機械化生產的地雷,標志著地雷生產也開始步入機械化行列。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開始使用反坦克地雷。1970年代以后,又相續出現火箭布雷、火箭掃雷等新技術。進入新世紀,各種智能地雷層出不窮,性能已遠非百年前的傳統地雷所能比擬。
地雷在戰爭中的作用
在現代戰爭中,地雷曾發揮過巨大作用。據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損失坦克總數的20.7%是被反坦克地雷所炸毀,蘇聯軍民也布設了2.22億顆地雷,使德軍損失10多萬兵員和1萬余輛坦克。僅庫爾斯克坦克大戰中,被蘇聯反坦克地雷炸毀的德軍坦克就有1 055輛之多。
朝鮮戰爭中,美軍坦克損失的70%是反坦克地雷的功勞,美軍10%的人員傷亡也是地雷所致。而在越南戰爭中,由地雷所致的美軍傷亡人數已達總數的33%。
在中國的抗日戰爭中,地雷發揮的作用也尤為突出,特別是在武器落后的局面下,人民群眾集思廣益,通過布設自制地雷,炸得侵略者聞風喪膽。例如山東省海洋縣趙疃村有位民兵英雄趙守福,他率領當地抗日軍民創造發明了各種各樣的土制地雷,并巧妙地將地雷埋在村頭、路口、山坡、河道,甚至房檐、柴堆、糧囤等地方,有真有假,虛虛實實,使來犯的敵人真假難分,常常被炸得人仰馬翻,談雷色變。據統計,僅該村在抗日戰爭中用地雷炸死、炸傷的日偽軍就有370多人。趙守福也被稱為“地雷大王”。解放后家喻戶曉的影片《地雷戰》的故事就是來源于此,影片中趙虎的原型就是趙守福。
地雷發展新趨勢
當今,隨著作戰模式的演進,大規模兵團對抗作戰已經越來越少,但要達到占領對方領土的目的,地面機械化部隊依然要面臨地雷的重重威脅。隨著防雷技術的提高,未來的地雷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增加敵方掃雷難度,同時增強己方使用安全性 隨著探測技術以及排爆技術的不斷進步,布雷方也在千方百計地提高地雷的反探測能力,各種耐爆地雷、抗電磁探測地雷逐漸開始投入使用。地雷在保險功能不斷完善的同時,其自毀、自失效及可控性也在逐步加強。例如,美軍從2005年5月開始在伊拉克使用矩陣式智能地雷,布設后,用電腦在數百米之外采取多方式遙控起爆,殺傷半徑約50m。MN123智能反坦克地雷,質量3.6kg,不僅能抵御電磁掃雷和爆破掃雷,而且還能在一段時間后自毀或自失效,完全符合《渥太華禁雷公約》的要求,稱得上是一種“人道主義”地雷。

智能化程度不斷提高 隨著高新技術的不斷突破,地雷也不僅僅局限于埋藏在地下“守株待兔”了,有些甚至能探測目標進行主動攻擊。美國XM93自動尋的地雷就是一種專門用來攻擊坦克頂部的智能反坦克地雷(一般坦克的頂部是裝甲最為薄弱的地方)。其探測傳感器由3個微音器和1個探測器組成,傳感器探測到坦克到來后即進行跟蹤,并測定坦克的行進方向和速度,由微處理器計算出坦克運行軌跡,然后自動計算出彈藥飛行軌跡與坦克運行軌跡的交匯點后,自行發射,適時點火起爆,通過爆炸成型戰斗部擊穿坦克頂部裝甲。該地雷也可進行遠距離遙控起爆。該雷高343mm,直徑188mm,質量16kg,最大作用距離400m,有效毀傷半徑100m,野外執勤壽命約180天。
美國還有一種空投ERAM遠程反裝甲地雷,主要用于攻擊坦克頂部裝甲,殺傷車內乘員,破壞車內設備,使坦克喪失戰斗力。該雷由發射器、音響探測器、數據處理器和2枚帶紅外傳感器的“斯基特”自鍛破片戰斗部等部分組成。該雷裝在美空軍SUU-65/B戰術投彈箱內,離開投彈箱后自動打開降落傘,以50m/s的落速下降到地面。地雷借助沖擊慣性拋掉降落傘,伸出3根接收目標音響的傳感器天線,探尋進入其作用范圍內的目標。一旦發現目標,即自動進行識別和跟蹤,自動計算目標運動軌跡,發射器旋轉至45°,沿目標攔截彈道射出第一個戰斗部。戰斗部上的紅外傳感器探測、跟蹤目標和引爆戰斗部內的炸藥。裝藥起爆時,在100~150ms的時間內,爆轟波的高壓將藥形罩鍛造成高壓彈丸,彈丸飛行速度達到2750m/s。第一個戰斗部發射后,發射器自動旋轉180°,對準第二個目標,準備發射第二個戰斗部。
俄羅斯在這方面也有突破,其研制的TEMP 30反坦克地雷長900mm,質量25kg,戰斗部質量4.2kg,可在120m內自動探測出運動中的坦克,敵我識別后,計算出提前量并垂直發射戰斗部迎擊坦克頂部裝甲,其威力能穿透100mm厚的裝甲。

地雷之所以叫“地雷”,是因為從傳統意義上來講,其主要用途是對付地面物體。現在,智能地雷已經能突破二維空間的局限,開始把戰斗部投向低空目標。比如美國研制的一種AHM聲控全天候反直升機地雷,由傳感器與戰斗部/指揮/控制系統幾大部分組成,其中戰斗部內裝有多個穿甲彈丸。這種地雷直徑180mm,高380mm,質量約10kg。可用人工、火箭炮、戰術導彈或專門的布雷系統布設。作戰時,根據需要在易遭直升機攻擊的地點布設地雷,其控制系統可以通過聲傳感器和信號處理器探尋直升機螺旋槳葉片的獨特聲波頻率,并據此分辨出直升機的類型。只要聲波探測器感受到直升機的聲波,數據處理系統就開始用三角測量法確定目標坐標。當目標接近到一定位置時,地雷就會根據傳感器的信號自動升空,并借助其紅外自動導引頭確定最佳爆炸點將目標擊毀。其防御范圍為半徑400m、高度200m以下的空域,戰斗部的有效殺傷范圍約100m,當對付該空域中航速350km/h以下的目標時,可靠性達90%以上。此外,當友方部隊經過時,可通過預編程序關閉雷場,以保友方直升機順利通過,防止誤傷。
掃雷技術新發展
正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地雷布設、攻擊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各種反地雷技術也在日新月異地發展。生物探雷技術就是一個熱門課題。人們早就認識到,很多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在探測方面有著人類先天無法比擬的能力,比如犬的嗅覺靈敏度就是人類的100萬倍。因此訓練動物來進行對地雷的探測、識別和定位一直在研究進行中。例如蘇聯在二戰后期曾訓練了5000多只探雷犬,成功探測出400多萬顆地雷,探測成功率約為75%。但是訓練探雷犬的成本很高,培養一只犬需要半年以上的時間。

美國在生物探雷方面也走在前列。蒙大拿州大學兩位教授從1998年開始進行蜜蜂探雷研究,也是利用了蜜蜂依靠氣味覓食的原理。據說訓練時間只需兩天,使成本大為降低。另一家美國研究中心同比利時有關單位合作,對岡比亞巨鼠進行了研究,該巨鼠的壽命為7~8年,在出生24天后斷奶,經過12~16周的專門嗅聞爆炸物訓練,就可執行探雷任務,探雷速度可達200平米/小時。利用老鼠進行探雷的優點是老鼠的體重輕,因此沒有犬類因自身體重施壓進而引爆地雷的危險,并且由于經過訓練的老鼠可以在幾代內通過基因遺傳這種探雷技能,從而大大節省了后期探雷訓練經費。該項目目前還在進一步研究當中。
但是,生物探雷技術也存在不足,比如持續探雷時間較短,探雷犬的一般工作時間都不超過半小時;對環境適應能力差,例如遇到爆炸聲、閃電照射等則不能繼續工作;需要在平和氣候下才能正常開展工作等等。
除了利用動物的能力外,微生物在探雷方面的潛能也陸續被開發出來。美國卡羅萊納州的研究人員發現,自然界中有多種微生物對TNT及其他含氮爆炸性成分的物質具有刺激反應;還有些細菌能吸收TNT散發出來的氮和碳,并借此繁殖生存。如將這種特殊細菌布撒在可疑地區,此菌將在有雷的地方急劇繁殖,夜間可發出光亮。用這種方法實現探雷,不僅能節省經費,安全性也大為提高。
在微生物探雷技術發展的同時,還有人在研究微生物分解炸藥的途徑,比如培養專門喜好食用炸藥中某些成分的物種(細菌),使地雷等爆炸物被微生物靜悄悄地蠶食掉,從根本上杜絕人工、動物排雷的隱患。
丹麥的科研人員發現,有一種擬南芥植物,經過基因轉換,遇到NO2(炸藥中的一種物質)時就會從綠色變成紅色。利用這種特性,向可疑地區布撒此種子,3~6周后觀察植物變化,即可探知哪里有地雷。
除了生物探雷,機器人探雷技術也顯現出光明的發展前景。不久前,日本文部科學省在東京展示了他們開發的用于探測和清除地雷的六腳掃雷機器人“彗星2號”。“彗星2號”不但可以探測到普通地雷,而且可以發現一般金屬探測器無法發現的塑料地雷。
美國目前也正在研究探雷/掃雷一體化的機器人。馬薩諸塞州圖弗茨大學利用生物探雷原理制造出機械犬進行探雷,其探測能力是探雷犬的10~50倍。將來結合機器人掃雷技術的發展,機器人在探雷/掃雷一體化工作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禁雷呼聲陣陣
地雷是殘忍的殺人工具,每次戰爭結束后,看似平靜的戰場上都要遺留下未爆地雷的隱患。即使是在沖突平息數十年之后,這些看不見的殺手仍然靜靜地埋藏在地下,沒有人知道它在哪里。正是由于這些“死亡陷阱”,20世紀的戰爭依然在殃及21世紀的人,新的傷亡每時每刻都在增加。例如海灣戰爭中伊拉克在科威特遺留的地雷中有一種意大利V65跳雷,當人員踏上后地雷自動從沙土中跳至1m高左右時再爆炸,破片殺傷范圍達百米,近距離之內被破片擊中更是難以活命。這種跳雷到現在不知道還有多少沒有清除,恐怖就像幽靈一樣彌漫在雷區。
自1975年以來,已有100萬人(包括30萬名兒童)被地雷炸死炸傷。根據聯合國《2005地雷監測報告》,全世界每年有15000~20000人因地雷而喪生或傷殘,其中至少20%是兒童。

地雷一直都受到愛好和平的有識人士的強烈反對。1997年9月,137個國家的民間禁雷組織共同簽訂了《渥太華禁雷公約》,規定全面禁止殺傷性地雷的使用、生產、儲存和轉讓。聯合國呼吁各國在《特定常規武器公約》的框架內努力限制使用各種地雷,并加入這項公約,通過簽訂專門的附加議定書加強此項限制。
為便于開展減輕地雷和遺留未爆軍火有害影響的工作,以及引起更多愛好和平的人士關注此事,聯合國于2005年11月8日通過一項決議,即將每年4月4日定為防地雷紀念日。2006年的4月4日是首個國際防地雷宣傳日,全球多個國家舉行了各種活動,介紹對地雷危害的認識和有效防范地雷傷害的方法,同時悼念全球各地無數受到地雷傷害的無辜平民。
在世界各國人民的努力下,禁雷有了初步效果:1996年統計,全世界每年因觸雷的死傷人數為2.6萬人,簽訂禁雷協議后的2001年,全世界每年因觸雷的死傷人數已減為1.3萬人。但不要忘記,全球目前有80多個國家仍然存在地雷的威脅,其中有29個深受地雷之害,問題最嚴重的包括阿富汗、波黑、柬埔寨、哥倫比亞和老撾。現在,在印度與巴基斯坦交界的2900km的國境線上,從印度洋海岸到喜馬拉雅山,布置了5kin寬的地雷陣,其間幾十萬顆地雷,形成了當今地雷的“柏林墻”。
解決仍然存在著的未爆地雷威脅的任務仍在繼續。據統計,1997年以來,50多個國家已銷毀防步兵地雷270多萬顆。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安南2006年4月4日在首個國際防地雷宣傳日的致辭中指出:“我們曾經在地雷埋設方面如此富有成效,現在必須在掃雷方面做得更好。每掃除一枚地雷可能就意味著拯救了一個生命;每掃除一枚地雷,我們就向為持久和平創造條件方面更接近了一步。”
現行各種掃雷方法都還存在著一定的危險性,目前平均每清除1 500枚地雷就會發生一次人員傷亡事故。據統計,1982~1997年,世界上因執行掃雷任務而死亡的人數已有7000~8000人。
中國在掃雷方面曾經創造過奇跡。1991年,中越兩國關系正常化,邊境的地雷隱患需要消除。1992年4月至1994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了第一次掃雷作業,掃雷30多萬顆。1997年12月,又組成510多人的專業隊伍開始第二次掃雷。在中越一千兩百多公里長的邊境線上共有雷場161處,埋藏有中、越、美、俄4個國家的18種地雷,總數約有80多萬顆,散布在270平方公里的地域內。我軍經過7個月的努力,在與死神搏斗的掃雷行動中,只發生少許輕傷,沒有一人致殘,更沒有一人犧牲,稱得上是世界掃雷史上令人折服的奇跡!
編輯/袁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