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Do It Yourself)曾經是蘋果公司創建者喬布斯的口頭禪,如今,蘋果已然早就不再是“DIY性情中人”,但DIY還在周而復始地上演,這個市場的主控力,落在了板卡和面板廠商手中。
出于DIY淤泥而又不染,是所有廠商成長的必然選擇,蘋果公司是個極致的代表,從DIY起,最終走到獨一無二的設計型公司,DIY當中蘊藏的巨大能力由此可知。在蘋果誕生幾十年后,DIY市場也走在了岔路口上。
“板卡”的落寞
中關村的零售商們越來越意識到,板卡在DIY流程中占據的地位越來越高。
“2006年,DIY市場的增長幾乎為零,而中國內地的電腦總銷量已經達到了1600萬臺以上。”精英電腦中國區市場總監楊宗祥說。楊宗祥對DIY市場和總的電腦市場規模有著較為清晰的判斷。他表示,算上OEM市場在內,精英已經占據內地板卡業的半壁江山,銷量達到了800萬片。
精英屬于DIY市場上典型的“非知名”品牌。盡管通過收購PCchips,特別是2006年在內地建廠之后,精英的綜合年產能超越3000萬片而雄踞該行業市場第一名,然而,因為DIY市場對產品需求特征的不確定性,且精英品牌缺乏足夠的知名度,精英一直以來在DIY市場僅處于邊緣狀態。
為了能夠在DIY市場爭得更大的份額,精英制定了新的品牌策略,擺脫傳統的價格戰束縛,轉而通過產品進行全新的品牌建設。楊宗祥表示,在DIY市場上,不經營品牌的廠商要么被清洗要么走向了邊緣,尤其是2006年,板卡廠商經歷了從技術到渠道的洗牌。
同時,Intel和AMD之間的技術爭奪,也使得二線板卡廠商叫苦不迭。無法趕上快速的產品更新,缺乏足夠的技術儲備,使二線廠商幾乎被排擠到了生死邊緣,加上2006年秋天那段頗為著名的“AMD缺貨時間”,更使得DIY市場再陷困境。
對于板卡商來說,華碩是少數能夠在如此艱辛境況下很好生存的廠商之一,而技嘉則走到了和華碩合并板卡業務的境地,DIY市場板卡這一環節一時之間顯得過于落寞。
AMD一直是DIY市場的寵兒,然而,在2006年,AMD花費了更多的精力和品牌電腦商合作,DIY市場似乎被遺棄一般,這一點,從AMD對OEM廠商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而隨著品牌機廠商推出新配置機器速度的加快,DIY市場的地位也急劇下滑。
但以市場容量來看,中國市場有著異于其他國家的獨特性,DIY市場盡管沒有在2006年出現較大增長,但現有的市場份額已經足夠吸引諸多廠商的注意力。并且,近幾年來DIY本身的內涵也悄然發生了變化,從以前的主要追求性價比轉向了追求個性和更直接的性能。從鼎好到中關村e世界,從海龍大廈到太平洋商城,主板已經被擺在了柜臺醒目的位置,而這種“待遇”更是直接表明了DIY的轉變。
雖然對于大部分品牌產品商而言,DIY市場如雞肋,然而DIY市場中板卡“地位”的變化,吸引了一些此前對DIY市場并不太重視的廠商,比如精英公司就表示,想通過20周年的紀念活動,推出黃金布線的限量版。而在以前,精英幾乎是便宜的代名詞。
“面板”的辛苦
當然,DIY市場的激烈競爭,并不局限于板卡,光驅、顯卡等配件同樣如此,甚至顯示器,在年末的競爭也會更為激烈。
有業內人士透露,某知名品牌的渠道代理價格,甚至會比普通產品的代理價格還低,“這個時候已經是賠本賺吆喝,經銷商相互之間殺得近乎慘烈了”。他說,一些掌握面板資源的廠商,還在繼續推進LCD價格戰。從2006年的7月份開始,17英寸的面板以每個月10美元左右的速度上漲,從某種程度上緩解了面板廠商的壓力,但也給DIY市場帶來了壓力。但是,價格終究屬于雙刃劍,面板的降價直接刺激了DIY市場在年底的發展,而過度的價格拼殺也給廠商帶來了直接傷害。在價格戰愈演愈烈的情況下,一些品牌型公司,例如優派,不得不選擇向22英寸面板傾斜。
AOC也是面板業DIY市場的典型。2005年底,在接下飛利浦的顯示器生產之后,AOC總產能也邁上了3000萬臺的水準,而AOC和精英兩個不同行業,卻有著類似成長的企業,相互之間值得對比。2006年度,AOC和精英都實現了逆風飛揚的成長。
AOC的成功在于,不僅通過價格戰占領了更多的DIY市場份額,而且在設計上也有所飛躍。加之AOC本身就是諸多品牌商的代工方,它更容易把握市場的脈搏。現在,AOC除了通過價格戰搶奪DIY市場,還在進行品牌建設,雖然步伐相對平穩和保守,但AOC龐大的生產規模,以及由此產生的價格成本優勢,足以確保AOC的動作影響到整個DIY產業走向。
與AOC的“進”相對照的是,2006年,索尼顯示器最終退出了中國市場。這讓AOC看到了新機會,這一點,從AOC代理部門和NEC的合作就可以看出來。
NEC在日本是與EIZO(藝卓)在技術上旗鼓相當的對手,在代工NEC面板后,AOC已經走向了和高端品牌合作之路。AOC一方面為NEC代工生產,一方面還是它在中國區的代理商之一,在代理NEC一年之后,AOC取得了不錯的業績,銷售了7萬多臺,2007年的計劃更是目標直指20萬臺。
在擺脫這個桎梏的道路上,自有英雄成敗,DIY市場也不例外,有成功者來,有黯然者去。例如梅捷,也曾經是DIY市場“中流砥柱”的品牌,在2001年擁有將近500萬塊的主板產量,卻因為各種原因含恨退出。技嘉的多元化做法也并沒有實現目標,板卡業務最終不得不以合并收場。飛利浦的顯示器工廠交給AOC之后,顯示器的起色淡淡。DIY要走向何方?自2005年以來,低價品牌電腦的攻勢漸起,已經讓DIY無法保持價格優勢,而珠江三角洲地域的強大生產能力,則成為又一個DIY市場進入的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