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 點
一些行業企業信息化推進難,在于它們不理解兩千年前的秦朝就已經明白的事,根本原因就在于制度形同虛設,或者干脆制度缺失。
說起信息化,人們想到的多是電腦、網絡這些個數字裝置,或者與數字化相關的信息系統和工程項目。這也難怪,在很多企業CIO的觀點中,數字化是信息化的前提,沒有數字化哪來的信息化?可如果有人對你說,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連紙張都沒有的秦國就已實現了信息化,并且是“空前高度的信息化”,你能認同嗎?
這個讓人匪夷所思的觀點,是位叫張華欽(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通信與信息技術研究所信息技術部主任)的專家在一個電力信息化會上提出的。張認為,信息化不等于數字化,這是兩個層面的概念。具體而言,數字化屬“器物層面”的概念,其標志物如電腦網絡等,只是處理信息的工具;信息化則是“制度和機制層面”的概念,它標志著社會具有完善的信息采集、管理、應用和反饋等機制,能夠保證相關組織(政府、企業等)的人、財、物諸要素處于協調有序的狀態,實現管理效率最大化。
所謂“秦國信息化”,便是從后一個層面上來說的。以長平之戰為例,當時僅500萬人口的秦國,能在戰前的短時間征募到60萬精兵,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所建立起來的一整套信息管理機制,如戶籍制度、兵役制度、農業預測制度、信息報送制度、信息統計制度等,其戶籍檔案除記載百姓的姓名、年齡外,更有健康情況,甚至詳細到是否缺胳膊少腿兒;農業預測甚至詳細記錄著刮了幾場風下了幾場雨,從而保證了決策者能及時、準確、全面地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實現效率最優化。這也是秦國能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情況下連續數年動員大規模戰爭,統一中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張華欽據此認為,秦國堪稱中國信息化最古老,同時也是最經典的范本——盡管其時還沒有“信息化”這個詞。而相比之下,今天不少企業/行業雖然擁有先進的IT工具,卻不能說已經實現了信息化,因為在它們耗巨資建起的信息系統里,“需要的數據得不到,不需要的數據一大堆”,即使采集整理出有價值的數據,也沒有嚴密的制度確保這些數據能夠發揮管理效用,這樣的“信息化”充其量不過是“數字化”而已。
這當然不是說數字化不重要,但如果“制度和機制缺失”,再先進的數字工具也只是個擺設。制度之于信息化“猶如水下的冰山”,雖然肉眼看不到,卻是冰山的主體部分,對信息化的成敗起著基礎性的支撐,相比之下,數字工具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靶畔⒒谋举|問題是制度層面的變革。”這與交通的秩序化類似,如果僅有交通法規、交通信號卻沒有嚴密的警務執法系統,那么交規就是一個擺設。
秦自公元前359年開始商鞅變法,此后持續不斷地改進優化信息管理體系制度,全面推進法制與標準化(至秦王政元年持續了100多年),形成了一套相互關聯、行之有效的法規與監督執行體系。這期間雖有反對派,但“沒有任何人的意志、任何事件的影響足以改變變法的過程”,制定法規、執行法規、改進法規,已成為民眾的習慣,“事皆決于法”(《史記》)。
而我們不少企業信息化推進難的問題,正出在僅僅把信息化看做技術層面的東西,缺少制度與組織的變革,“信息孤島的背后是管理孤島”。以電力信息化為例,我國電力行業20年來多次制定信息化行業標準,都未逃出“不能執行和落實的結局”(張華欽語),原因就在于缺少一套保證標準實施的機制——“只有制定,沒有體系,缺少反饋。往往今年制定的東西,明年就沒了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