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 點
通信業再度重組已成必然,中國聯通越是強調自己和此事無關,它的匆忙舉動,就越是體現“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心態。
這幾天中國聯通“分網經營”引發業界新討論,大家關心的還是前一段時間提到的,聯通在新一輪的電信重組中,到底處在什么樣的位置上。
根據中國聯通一貫以來的企業文化,以及近期諸多動作的判斷,我認為,聯通分網經營,并非其自身所稱:“有著戰略上的考慮,兩年前就開始籌措?!毕喾?,這恰恰顯現出,聯通在即將到來的電信重組中,更有可能遭遇按網絡劃分而被分拆的命運。
只要對中國聯通給予足夠的關注,就可以發現,盡管要實現G網和C網的完全分開是比較困難的事,但這種困難并非無法解決。北京郵電大學管理學院曾劍秋教授曾經提到,“中國聯通分拆只是在理論上可行,不具可實現性”,因為C網和G網在很多地方已經相互交錯,甚至也混合使用IDC,如果分拆,會導致成本的大幅度上升。這也是曾劍秋教授反對中國聯通分拆的理由。
但是中國電信業已經有過案例,可以說明“成本不是分拆第一要義”。早年中國移動從中國電信分拆出來時,同樣是要將大量的后臺系統和設備從電信移出,但是中國移動仍然獨立了。
反過來,如果從分拆成本考慮,而不是從競爭角度考慮,則更容易產生問題。例如五年之前中國電信南北分拆時,就有“圈養派”經濟學家表示過,南北分拆雖然不能打破地區壟斷,但是能夠較大程度地避免分拆成本的上升。結果又是如何呢?五年來的相互滲透和進入,不僅進程緩慢,而且覆蓋成本遠遠超出預想——中國的基礎電信運營商根本不接受歐洲“去競爭對手那兒租帶寬”的做法,而擁有的一方也沒有出租帶寬給對方的心態。
只要看清楚這一點,就可以明白,雖然聯通目前堅決地表示,分網經營并不會導致兩網獨立,而僅僅是營銷分開。我們更應該意識到,“前端分開、后臺共享”,只是走向“后臺也分開”的第一步。盡管輿論所說“中國聯通調兵十萬”的局面不會出現,但大面積的人員調動是不可避免的事。這種人員調動,一方面是從業務出發,另一方面也隱含著更大的目的性:借分網經營,重新對人員進行調配,以便未來分拆時,讓“合適的人去合適的崗位”,再說明白一些,就是從現在開始,讓一些人選擇,將來是跟著G網走,還是跟著C網走。所以,分網經營所帶來的調整幅度,決不會像聯通自身所言的那么輕松自如。
中國聯通一位副總裁在媒體溝通會上表示,聯通擁有全球第二大GSM網絡、第三大CDMA網絡,而且是全業務運營商,所以不會分拆。但是,即使聯通在未來不久成為第二大甚至第一大CDMA運營商,只要它的盈利能力不夠好,被分拆就是最可能的。
因為2006年全年財報還未公布,不妨以上半年情況來說明。在2006年上半年財報中,中國聯通擁有約1.35億手機用戶,營業收入約431億元,而稅前總利潤是40.7億元。同期,運營單一網絡的中國移動的情況則是,擁有2.74億用戶,營業收入1369.79億元,稅前利潤446.99億元。也就是說,擁有中國移動用戶量一半的中國聯通,其稅前利潤還不足中國移動的十分之一,這與中國聯通強調的自己不被分拆的優勢現實對照,更為明顯地表明了其所謂的優勢其實根本不存在。
此外,我們還必須看到:在不同場合最堅決表示聯通不會分拆的,反而是聯通高層“自己人”,而不是行政主管部門信息產業部的領導,也不是資產主管部門國資委的人士。而國資委已經明確表態,要進一步縮減國家管理的大中型企業數量(估計最后只留下80家左右),在這樣的前提下,信息產業的電信運營商數量已經顯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