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大學在中國只有100多年的歷史。當初的大學,主要有國立、教會、私立三種形式。辦大學需要大量資金,而學校又不能以贏利為目的,因此私立大學要比國立大學、教會大學難辦得多。在這方面,張伯苓創辦的私立南開大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跡。司徒雷登曾給張伯苓一個恰如其分的評價:“創辦私立大學,張伯苓是一個拓荒者。”
從“嚴氏家館”到南開大學
為了教育自己的后代,清末名流嚴修在家中辦了個教館,即嚴氏家館,請張伯苓前來任教。張應聘后,不是灌輸四書五經,而是講授英文、數學和自然科學等教程,并開展體育活動。
1902年,他與嚴修去日本考察教育,回國后決定把嚴氏家館改為中學。在張伯苓主持下,學校于1907年遷入新址,并改名為“私立南開中學堂”。1918年,張伯苓制訂創辦大學計劃。次年9月,南開大學正式成立,成為中國第一所正規的私立大學。
經費的來源與使用
早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大學欠薪現象就非常普遍。在這種情況下,身無分文的張伯苓怎么敢辦一所私立大學呢?也就是說,他的辦學經費從哪里來呢?
從現有資料看,張伯苓的辦學經費首先來自個人捐款,其次來自基金會贊助,最后才是政府補助。他曾經對學生說:“你們大家繳付的學費,和我在外邊捐來的款項,都不在少數,可是未有一文入了私囊。我雖然有時向人求見、捐款,被其擋駕,有辱于臉面,但我不是乞丐,乃為興學而作,并不覺難堪。”
教師的延聘與培養
除辦學經費之外,師資也是非常重要的辦學因素。
為了延聘優秀教師,張伯苓讓出身于南開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博士凌冰擔任大學部主任。在凌冰主持下,先后來南開任教的有梅光迪(文學)、竺可楨(氣象)、邱宗岳(化學)、應尚德(生物)、蔣廷黻(歷史)、吳大猷(物理學)、何廉(經濟學)、湯用彤(哲學)等人。大學者,有大師之謂也。從這個名單中可以看出南開大學的實力。
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說,上述許多人就是在南開成長起來的,南開大學不僅培養出一大批優秀學生,也造就了許多學術大師,這是它對中國教育的一大貢獻,卻被許多人忽略了。
辦學五十年美名傳天下
1938年4月西南聯大成立后,張伯苓與北大校長蔣夢麟、清華校長梅貽琦擔任校務委員會常委,共同負責學校工作。不過,自從當年7月張伯苓出任國民黨參政會副議長之后,他的主要精力就放在了國民參政會方面。
盡管如此,他還是身在江湖,不忘教育。1943年4月5日是他68歲壽辰,他還立下這樣的誓言:“為國家,為南開,當再努力12年,至80歲再退休。”
這時的張伯苓,已經是譽滿中外的教育家了。1942年10月,美國總統羅斯福派代表威爾基來中國訪問,專門參觀了重慶南開中學。他回國后撰寫《天下一家》,高度評價了張伯苓的辦學成就。1946年,張伯苓赴美國治病,被哥倫比亞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遭遇打擊晚景凄涼
1948年3月,張伯苓回到闊別多年的南開大學,正當他全力以赴重建南開的時候,蔣介石邀請他出任國民黨政府考試院院長。大概是由于時局和身體的雙重原因,他在南京呆了不到半年,就飛往重慶養病。1950年5月,張伯苓從重慶返回天津時路過北京,在老朋友傅作義家逗留好幾個月。“之所以如此,是周恩來考慮到張伯苓即時返津,可能會遭到激進學生的斗爭。”事實果然如此,當張伯苓同年9月中旬返回南開時,南開大學的一些激進師生對他并不歡迎。張伯苓對于大家的態度似乎不大甘心,他提出想到校園里暫住一段時間,想見見自己的學生,但有關方面沒有任何反應。
如果說這些遭遇對于“愈挫愈奮”的張伯苓還可以忍受的話,那么下面的情況對于這位古稀老人來說,則是致命的一擊。這年10月7日是南開46周年校慶,張伯苓很早做好了參加校慶活動的準備,但是到了那一天,“南開中學不允許他進入,而南開大學也只安排他在相關活動中坐一般座席。自此,他變得沉默孤獨,常常呆坐在居室,以手擊頭,精神頹喪,自感平生工作全被否定……”
經過一個凄涼而漫長的冬天,1951年2月23日,張伯苓與世長辭,享年75歲。他立下的“為國家,為南開,當再努力12年,至80再退休”的誓言,也未能完全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