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髻山屬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北坡因有五道竹樹叢生的山谷,故名五道箐,距西昌城37公里。箐谷中竹木疊翠,清泉淙淙。花香鳥語,神秘誘人,是夏天尋幽攬勝的絕佳處。
游名山秀水,我喜歡徒步漫行,緣由是:不想讓美景一閃而過,而是要放松下來,靜心品味感受靈氣。 那天,我請當地一位彝人帶路,走進了五道箐。向導叫阿合,他曾多次去箐谷中伐木、采藥、砍竹,算是老馬識途了。他領著我沿勢而躋,一路上,綠樹遮天,芳草萋萋,鮮花伴隨,飛瀑迎送。聽蛙聲,逗蟾耍,觀花海,賞竹景,一步一景,猶如在水墨長卷中游覽。
在五道箐鄉門口下車進箐谷,先經過一個寧靜美麗的彝寨。依山是一色瓦房,粉墻朱門的二十多戶彝家,掩映在婆娑的綠柳中。一條清溪從寨前嘩嘩流過。房周長滿蘋果、核桃、梨子等果樹,樹下雞鳴鴨叫,羊咩牛哞,農田里莊稼青青。一片和諧聲中,最獨特的是雨蛙的叫聲。雨蛙體長不足3厘米,鳴聲卻百米之外可聞。充當“領唱者”在鳴叫時,頜下鼓起一個亮泡,亮泡一脹一縮地發出清清亮亮的“咯咯”聲;一蛙領唱,百蛙爭鳴,合唱一首歌。奇怪的是,蛙聲近在咫尺,卻難見到蛙身,原來是蛙們背呈綠色并有黑斑點,就像穿著“迷彩服”,難怪在莊稼草叢中很難發現他們。還有一種叫棕點湍蛙的蛙,全身綠得像翡翠并有棕色斑點,這種蛙身子只有拇指頭大,四腳卻很長,指趾端有吸盤,能遠距離跳躍,橫穿飛瀑和湍流。我見溝邊石上有湍蛙,便伸手去捉,剛一出手,眾蛙橫飛,越過湍流,像磁鐵般穩穩地貼在峭壁上,那機靈敏捷的動作,令我驚嘆不已:“哇!沒想到小小青蛙,竟有如此神奇的特異功能!”
帶著一個又一個的驚奇,我們爬到了五道箐與清水河的匯合處,這里有一泓碧潭,波光粼粼,清澈見底。我迫不及待地跑到潭邊掬水而飲,霎時清涼甘甜,浸潤肺腹,舒心極了。飲罷才見水面浮著一群蟾,個個身上長滿疙瘩,像癩蛤蟆,便擲去一石,它們一下潛入水中,只露出鼻子和眼睛,偷偷窺視動靜,見有人影,又馬上沉入水底,靜伏不動。阿合說:“它叫石蚌,因蹊大眼睛像鈴,學名叫大蹊鈴蟾,是國家保護動物。別看它們樣子丑陋,防天敵可有絕招呢。剛才水中表演是其一,在地面上遇險更有高招。”我見草叢中有蟾,不免一試,掰下樹枝撓它的背,那蟾果然翻起白肚皮四腳朝天裝死。就這樣躺了一會兒見沒啥動靜了,才翻身移動粗短的四肢,蹣跚而去。精彩的表演,讓人感到新奇,感到有趣,看它那丑陋笨拙的樣子,誰能想到它還有這樣的智慧呢。真的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
越往箐中爬,林竹越茂密,藤纏著樹,樹懸著藤,苔蘚垂吊,郁郁蔥蔥,林問黑土.手攥流油,遍地野花,爭奇斗妍。在各種野花中,杜鵑花被稱為“山花皇后”,彝家人稱其為索瑪花,五道箐上千畝的杜鵑花就有好幾處,有大白杜鵑,團葉杜鵑,大王杜鵑,花杯杜鵑等三十多種;高低大小不一,有高約10米的杜鵑樹,也有高不過10厘米的爬地杜鵑;花朵大的直徑約30厘米,小的小如西瓜子,真是無奇不有。顏色就更多了,紅、黃、白、紫,紅花為最多。開花時節,放眼望去到處是五彩花海。我信手折下一把紅杜鵑,攥在手中搖晃,猶如火把在燃燒。
在箐中不期而遇被稱作“空谷佳人”的蘭花。中國的蘭花百屬千種,這里就有二十多種;其中有清香素雅的蕙蘭和長葉蘭,有色彩斑斕的虎頭蘭和石斛蘭,還有花瓣奇特,當地人稱口袋花的杓蘭。我們涉澗水,穿密林,攀峭壁,過草甸,一路都有蘭草隨游,蘭香撲鼻。阿合見我對蘭草如此喜愛,一路上滔滔不絕地介紹:“這是蕙蘭,這是虎頭蘭,這是……”我問他:“你對蘭花咋這樣內行?”他笑笑說:“現在的阿木科(干部)下農村,搞‘三農’服務,傳遞科技信息,都是他們教的。”還問我:“你喜歡哪種蘭花?”我說,孔子說過“蘭為王者香”。論香型,哪種蘭花我都喜歡;若論顏色,我更喜歡白色,白色平淡素雅,人生如花色,平平淡淡最好。不過,我對這兒的石斛蘭,倒獨有情鐘,它顏色鮮艷,但生長在石頭和樹叉上,給人一種石頭和老莖開花的感覺。
我們熏浸一身的花香,爬上一道箐的最高處時,豁然洞開,眼前是一片一望無垠的竹林。“箐”在詞典里指山谷里的大竹林,所以我覺得此處才是名符其實的箐。竹在這兒成百上千畝地連成一片,沒有巨桿挺拔,全是稠密纖細,細如手指,一手可握數根的箭竹,纖細的箭竹綠葉,在陽光照耀下,格外蔥籠碧綠,竹下綠茵地上,正冒出密密匝匝的棕色毛筍,充滿勃勃生機。信手采只毛筍,剝去筍殼,嫩筍自得像玉,更像象牙,令人垂涎。此時,我想起江南怪才鄭板橋,他一生愛竹,寫下不少有關竹的詩,其中有首:“一節復一節,干枝攢綠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堞。”我覺得正是對這種竹的真實寫照。下午,我們在幽靜的竹林中踱步。權當歇息。綠竹過濾過的空氣特別新鮮,我索性躺在空地上,深深吸著帶有竹香的空氣,閉目聆聽鳥啼蟬鳴,體味那種“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意境,一切煩惱和浮躁仿佛都飛過了忘川。驀然,耳邊傳來“哈哈”聲,把我從似睡非睡中驚醒,那是另一批游人有說有笑地下山了我們也該返程了。我依依不舍,情不自禁地呼喊著:“神密的五道箐,等著我吧!我還會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