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器樂
我國的民間器樂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民間婚喪喜慶、風俗節日活動中,始終顯示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真實地反映著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情趣。春秋戰國時期,社會關系急劇變化,宮廷對音樂文化的壟斷被逐漸打破,民間器樂活動有了顯著的發展;宋代以后,隨著歌舞音樂的成熟、說唱音樂的興起和戲曲藝術的形成和發展,器樂有了進一步發展;元、明、清三代,民間器樂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豐富,漸趨成熟。但由于民間器樂一向不被統治階級所重視,因此留下的資料十分有限,從僅存的一些資料可約略看出,宋代以后,民間器樂確實不斷發展,近代民間的許多樂種,正是在這樣的長期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優秀品種。
我國的民間器樂樂種和演奏形式豐富多彩。主要形式有獨奏、打擊樂合奏、管樂合奏、弦樂合奏、絲竹樂合奏、絲竹鑼鼓合奏等,基本上可以歸為吹打合奏曲、絲竹合奏曲、獨奏曲三大類。
我國西北地區的民間器樂主要有西安鼓樂、喀什木卡姆、刀郎木卡姆等。
西安鼓樂
是一種吹打樂,可能源于唐,起于宋,而興于元、明,盛于清。民間稱為“細樂”或“樂器”,20世紀50年代后統稱為“西安鼓樂”。主要流行于陜西省西安地區,尤以長安縣何家營、周至縣南集賢、藍田等地最為活躍。
西安鼓樂多在每年夏秋之際(農歷五月底至七月底),為了慶賀豐收在各地舉行的鄉會、廟會上演奏。演奏者為各村鎮組織的鼓樂社以及大寺院、大廟宇的鼓樂樂隊。 西安鼓樂的演奏形式有坐樂、行樂兩種。坐樂為室內演奏的鼓樂藝術形式,有嚴格、固定的曲式結構的大型民間組曲。全曲由頭(帽)、正身、尾(靴)三部分組成,民間藝人稱其為“穿靴戴帽”。所用樂器以笛為主,配以笙、管,有時加用雙云鑼。坐樂又分八拍坐樂全套和俗派坐樂兩種;行樂比坐樂簡單,它的演奏以曲調為主,節奏樂器只起伴奏、擊拍作用,多用于街道行進和廟會的群眾場合。行樂又分同樂鼓(又稱高把子)、亂八仙(又稱單面鼓)兩種演奏形式。
西安鼓樂各流派樂社保留下來的曲目與曲牌上千首,是一筆非常寶貴而豐富的遺產。其中大型套曲的體裁類別約有400余套,小型樂曲的體裁類別約500余套,可以獨立演奏的鼓曲有百余首。
西安鼓樂的樂譜,據50年代調查所知,有70多本,其中署明抄寫年份的有16本,除何家營一本署作“唐開元五年六月十五日立”待考外,其余各本中抄寫年代最早的是西侖樂社保存的《鼓段、賺、小曲本具全》,注有“大清康熙二十八年(1659)六月吉日置”。
喀什木卡姆
本卡姆一詞來自阿拉伯語,其一般詞意是規范、位置、聚會等。在我國新疆,木卡姆指流傳于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的以歌、舞、樂組合而成的傳統古典大曲,據考查,木卡姆約在15世紀便已逐漸盛行于新疆各地。
維吾爾族的木卡姆是在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基礎上,吸收其他民族的音樂文化,經長期發展而形成和定型的。在維吾爾族傳統藝術的寶庫中,木卡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木卡姆常由民間藝人在傳統節日、喜慶婚禮和娛樂晚會上表演,唱詞采用民間歌謠、民間敘事詩以及古典詩篇,其內容表現了維族人民生活的多方面,其中多數歌唱愛情。 根據流傳地區、音樂特色、曲式結構、演唱內容等方面的差異,維吾爾木卡姆可分為喀什木卡姆(即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及哈密木卡姆三類。其中以喀什木卡姆歷史最為悠久,流傳范圍最廣,作品規模最大,可稱為維吾爾木卡姆的代表作。
喀什木卡姆主要流傳于新疆的喀什、莎車、和田、阿克蘇、庫爾勒、伊犁等地。全部大曲共12套,故又稱“十二木卡姆”。古老的喀什木卡姆名稱是“瓊乃額麥”(即大曲之意),14世紀已在南疆喀什、和田等地流傳,約在15~16世紀之間形成了12套樂曲;近代的喀什木卡姆是在瓊乃額麥的基礎上形成的,它增加了達斯坦(敘事詩歌)和麥西來甫(聚會)兩個部分,使每套大曲的結構擴大為三個部分(瓊乃額麥、達斯坦、麥西來甫)。全部喀什木卡姆整體規模宏大,共包括167首歌曲和72首樂曲,全部演唱需20多個小時。一般表演時,只演其中一部分,并不演奏12套木卡姆的全部。
19世紀,喀什木卡姆由喀什流傳到北疆伊犁地區后,各套木卡姆只保留了第一部分瓊乃額麥的局部與第二、三部分達斯坦與麥西來甫,雖然仍保持為12套,但規模較喀什木卡姆縮小,音樂風格受北疆地區民間音樂的影響亦有所變化,旋律較為緊湊,演唱風格較明快。此種木卡姆一般稱為“伊犁木卡姆”,它實際上是喀什木卡姆的變體或支系。
民間演唱木卡姆的職業音樂家,承襲傳統的師徒關系,口傳心授,代代相沿。表演時人數不拘,場合亦比較自由。在婚禮、麥收后的家庭晚會里,常由民間職業歌手三五結伴進行表演,通常由主唱者自奏沙塔爾,由打手鼓者幫唱。在節日盛會等比較隆重的場合中,數量較多的職業音樂家匯聚在一起,演奏嗩吶、鐵鼓、沙塔爾、卡龍、彈布爾、熱瓦甫、艾捷克等多種樂器,大家一起歌唱歡舞,熱烈非凡。
刀郎木卡姆
亦可稱為“多蘭木卡姆”或“刀蘭木卡姆”,流傳于新疆南部葉爾羌河與塔里木河流域的麥蓋提、阿瓦提、尉犁等地。其中以麥蓋提的刀郎木卡姆最為著名。刀郎木卡姆是在16世紀前后,在當地傳統歌舞的基礎上,受喀什木卡姆瓊乃額麥影響逐漸發展而成的。刀郎是歷史上生息于塔里木河流域的土著民族突厥支部部落的名稱,刀郎木卡姆即由刀郎部落而得名。
據傳,刀郎木卡姆亦有12套(數目與十二木卡姆相同,但名稱不同),但一部分已年久失傳,目前在民間流傳的僅有9套。每套木卡姆皆由木卡姆、切克特曼、賽乃姆、賽勒凱斯、色里瑪五段音樂組成。歌舞的內容是對刀郎人狩獵生活的描繪。
刀郎木卡姆與喀什木卡姆的流傳地區相近,但二者風格相距甚遠。比起喀什木卡姆,刀郎木卡姆的旋律音區較高,音調高亢、激昂,歌曲的起音與結束音常是帶有滑音尾綴的長音,好似音樂化了的呼喚聲,音樂采用的音階調式十分多樣,旋律中常有不同的變化音,各套木卡姆的終止音有終止于調式主音或下方的三音上的,甚至有終止于升高的調式主音的特殊現象。
(本刊編輯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