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昵稱:有心如歌
博客屬性:乖乖女
又到一年就業時。報上的招聘信息每期都在更新,各個招聘會依舊紅紅火火,各地大學生奔波于招聘會中,嘴里冒著白氣,臉上或疲憊或焦急地互相問:“賣了嗎?”
切莫驚訝,“賣了嗎”如今已經成為大學生的見面問候語,意在將簽合同比作賣身契,將找到工作比作將自己賣出去,無奈:找工作太難了。
我的同學茵茵揣著厚厚一沓簡歷,早早地等在北京國展招聘會的門口。她家在遙遠的湖南,2006年從北京一所高校畢業后,沒有找到滿意的工作,又不愿意回老家,選擇了把檔案暫時寄存學校兩年,繼續找工作。“我現在是失業青年,沒有失業保險金,連下崗職工都比不上。”收到茵茵的短信,我心里酸酸的。
象茵茵這樣的境遇并非少數,過去提到失業人員,就想到下崗職工。而現在,另一個失業群體在逐漸擴大,他們是城市里的年輕人,初中畢業、高中畢業,甚至大學畢業后加入失業者的行列。年輕人找工作難,是的確存在的事實。
嚴格地講,畢業后的茵茵也工作過,比如業務員,但最長不超過2個月。她在學校里挺出色的,心氣兒一直很高,業務員、文員之類的工作滿足不了她。現在她的生活費主要靠家里寄來。失業的時間越久,內心越焦慮,只要能把自己賣掉,茵茵說她也想“傍大款”了。
我們這些生于80年代的人,大多是家中的獨生子女或最小的孩子。步入社會之前,都是由父母照顧著,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長大,沒什么職業技能,更沒有社會經驗,與其說我們找不到工作,還不如說是沒多少工作是我們能做的,要么太苦太累、要么是我們沒經驗、沒技能做不來。前些年,用人單位招聘時對有沒有工作經驗不太強求,年輕人只要有學歷,找工作并不難。現在,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把相關經歷作為招聘的必要條件,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和茵茵一樣的境遇了。
跟茵茵們相比,我挺慶幸的。在校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從長相到資智均屬常人之列,現在雖在一家小私企任文職,拿著千把塊錢的工資度日,但總算是漂在京城的OFFICE小姐吧。不想輕易換工作,去哪兒都差不多,就算我當老板也會這樣,現在賺錢多難呀,出錢買的就是員工的價值,沒那么大價值自然賣不出好價嘛。好在這個小企業還蒸蒸日上著,在這里慢慢學習、積累經驗,好就留下,不好就走人,打工的怕什么呀,跳樓的還是老板居多吧,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