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懸梁、椎刺股”用來激勵、鞭策學生刻苦攻讀,“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被莘莘學子拿來自勉。在新課程改革中,已有教師用“書山有路樂為徑,學海無涯趣作舟”來概括執教者的教學風格。筆者在這“樂徑”、“趣舟”之中就語文教學做了一個小小的嘗試——“課前十分鐘口語訓練”,以培養學生說、寫能力。
筆者選取一個班做實驗,以另一個班作為參照,采取循序漸進的訓練方式,把學生引到學語文這條“樂徑”上來。新學期開始,要求學生寫“新學期寄語”,談談自己在新學期有一個怎樣的奮斗目標,以及為完成目標該怎樣去努力。在每天課前十分鐘由一個學生來講一個小故事,故事要有趣味,還要有一個健康的主題,并能反映同學們的現實生活。故事來源可以在自己的課外閱讀中選取,也可以自編。其目的主要就是訓練學生說的膽量和與同學之間的一種良性競爭的心理。因為他們要講給同學聽,所以都比較注重自己語言的詞句及表意的完整。
這項活動使一個平時不愛發言,不愛動筆寫文章的同學變得愛說愛寫了。記得他寫了一個小故事,主要諷刺一些中學生忘記了自己做學生的天職,去與他人攀比。內容大概是這樣的:一位女同學有“三愛”,愛吃、愛打扮、愛逛街。因為常常看到一些外國姑娘用水果裝飾發型,于是她自己也拿了兩個沙果系在辮子上去逛街。街上的人很擁擠,她一甩辮子,兩個沙果打在一個男士臉上。這位男士一口把兩個沙果吃了,隨后拍拍她的肩問:“喂,小姑娘還有嗎?”他自編的幽默故事不僅為他自身爭得了一次極為成功的訓練機會,而且為全班學生帶來了歡樂,在笑聲中讓大家悟出了作為一名學生應有的美的內涵。在學生有了一定的口語表達能力的基礎上進行課前十分鐘即興答辯:每個學生都有當十分鐘記者的機會,由被采訪者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回答的時候要求條理清晰、邏輯性強。這一訓練項目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們聯系自己身邊的現實生活提出了許多問題。如: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假如當希望化為失望時,你會怎樣面對?你怎樣看待大學生自費及不包分配的現象等。由于答辯的內容來自學生,反映了他們最關心的問題,所以,在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和表達的邏輯性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如在答辯中有學生這樣說: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考上大學,假如考不上,也可以另拓它路:搞搞服裝設計,從事一下美容服務,或當一個新時代農民企業家等。他們的新思路、新意識,展示了一代青年學生的風采,他們以自己的言行證實了自己的存在價值。
筆者有意識地在課堂上去檢查“課前十分鐘口語訓練”的效果。一是小說、戲劇單元的文體教學分角色朗讀、分角色表演,如《雷雨》、《茶館》等。通過分角色朗讀、表演,可使學生增強感觀上對教材的理解,進一步引導他們走上學語文的這條“樂徑”,乘上這“趣舟”。二是依據口語訓練及平時作文同步訓練,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組織學生對外投稿。比如,一些學生參加了肇東文聯組織的《當代中學生青春妙語集錦》征文活動,還有的學生參加了“江蘇寧泊杯”作文比賽。組織這樣的活動,可以為學生開拓出一個練筆的新領域,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責任編輯 武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