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文,但年少時期的愛與夢想,卻是跟“化學”這個詞聯(lián)結(jié)在一起的。
我正式開始接觸化學是在初二的暑假,因為當時學校已經(jīng)開始了備戰(zhàn)中考的補課,所以本應在初三才上的化學課也提前開課。南方的夏天是悶熱而潮濕的,空氣時常讓人感到壓抑,但是學習化學的過程意外地讓我感到欣喜和刺激。那個時候,關(guān)于每一門課的記憶無非是上課——做題——對答案——請教老師,但化學除外。
那時,對于我們想親手做演示實驗的請求,美麗的化學老師總是有求必應,她會專門開放實驗室,準備各種藥品和器具給我們,雖然在中學化學教材中并不要求學生做所有的演示實驗。在做實驗的時候,我們幾個要好的同學總會將自己的實驗結(jié)果拿出來比較:誰的速度最快、實驗效果最明顯,誰能對實驗的失敗作出最合理的解釋……我至今還忘不了在做活性炭吸附實驗的時候,幾位好友共同觀察了兩周,眼看著一瓶黑水變成清水的興奮。
歌德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必須把科學當作藝術(shù),然后我們才能從科學得到完整的知識。”
如果把化學當作一門快樂的藝術(shù),我們必然也可以從中得到完整的快樂。
高二伊始,由于社會活動過多,我的成績一度下降得比較明顯,包括化學成績。高中的學習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加上高二開始學習有機化學,我以前的化學優(yōu)勢幾乎無用,而那時距高中畢業(yè)會考僅有5個月不到的時間。化學成績嚴重影響了我的總成績,我的心情因此變得壓抑而急躁。所幸我的化學老師給了我最大的理解,對于我無數(shù)次的提問,她總是耐心解答,并且鼓勵我通過做題找出自己的癥結(jié),自己解決。
我開始專注于學習,比以前用功很多。通過緊湊地安排自習時間做了大量化學練習,也漸漸摸清了學習的規(guī)律。
也就是那一年,我看到了著名科學家、美國杜邦學院院士沈致遠先生的一本書——《科學是美麗的》,在欽佩他廣博的科學知識的同時,我更欣賞他對科學的喜愛的態(tài)度。
我更加熱愛美麗的化學。
高中會考前兩個月的一次考試中,我的化學成績在班里名列前茅。化學老師對我說:“是你自己救了自己。”直到現(xiàn)在我還很感激那位老師引導我靠著自己的力量走出了困境。
也許是因為學習態(tài)度有了積極的轉(zhuǎn)變,我不僅加大了化學的學習力度,學習其他課程也更努力了,我的成績在高二最后一段時間上升很快,沖進了年級前列。
在高三文理分班的時候,我選擇了文科。這令很多同學覺得不可思議。因為我的理科成績不錯,數(shù)學物理都能保持比較好的成績,化學還拿了競賽一等獎。但我明白自己想學的還是國際政治,雖然當時我的文科成績總體比理科要差一些,但我相信只要認真努力,成績總會提高的。這也是化學帶給我的自信。
于是我從中悟出了一條讓我受益一生的真諦:結(jié)果往往不是最重要的,過程中總結(jié)出來的經(jīng)驗才是可以指導我們一生的寶貴財富。
分班以后一年多的時間,我再也沒有接觸過化學了。除了簡單的化學式和部分常識,關(guān)于化學的知識我基本上已經(jīng)淡忘。
我本以為與化學的緣分就此結(jié)束,念大學以后才發(fā)現(xiàn)我還是離不開化學。只不過現(xiàn)在碰到的化學再也不是具體的反應、實驗和方程式,而是與國家利益息息相關(guān)的化學。看來,這真是印證了蔡元培先生所提倡的“文理通融”,這個世界上的“真”、“美”、“情”、“理”都能和諧地融在一爐,“科學”、“藝術(shù)”、“人文”、“思維”也是一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