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飛速行駛的列車不顧一切向前沖的時候,坐在車廂中的乘客是否會在意窗外的風景究竟如何?在亞洲,在所有飛速前行的列車之中,韓國可能是最先剎車的那一部。
最近在草場地北京樸敬美畫廊揭幕的一個名為“Fast Break”(快攻)的韓國當代藝術家聯展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在開幕式的當天,其他很多同樣在北京做當代藝術生意的韓國畫廊經營者也不約而同地趕了過來。盡管之前我們在阿拉里奧北京舉辦的“Asia Art Now”(亞洲當代藝術展)中見識過韓國當代藝術家的群像,但是北京樸敬美畫廊的這一回更加令人震撼。

韓國當代藝術在人們眼中一直留存著這樣的印象:回顧歷史、深入當下以及大量使用高科技手段。在“快攻”一展中,如此的韓國當代藝術特征又再一次重復,而令來者收獲意外的是,在很多傳統藝術形式上韓國人做得確實可圈可點。先來說說三位帶來攝影作品的藝術家,攝影師金相吉關注的是城市中的工業風景,那些高樓大廈背面的破舊顏色以過飽和的面貌告訴了人們平素生活的美之來源。另外一位以拍攝617 大畫幅在韓國聞名的樸晉則沒有繼續他的韓國街頭青年系列,這一次幾張平實的空鏡頭表現了動蕩之后的城市生活。女性攝影師尹丁美的作品很有創意,她的兩組作品“粉色計劃”和“藍色計劃”分別將視角對準了韓國的少年男女(10 歲以下),她讓女孩子把自己所有的粉色物品擺出來一起合影,而男生則選擇了藍色,如此物質的畫面強烈地表現出了韓國的經濟發展速度。作為觀察當代社會最敏銳的角度,攝影這種形式一直是人們不愿意割舍的,而在“快攻”中,最令人震撼的還應當算是把這些瞬間連轉起來的錄像作品。
出生在北朝鮮的作家樸贊景從小就被迫離開了自己的家鄉,他的愿望就是有朝一日回到自己的家鄉。在紀念朝鮮戰爭爆發50 周年的2000 年,他有機會跟隨時任韓國總統金大中坐飛機回到朝鮮平壤,于是他用自己手中的DV 記錄了整個過程。韓國的歡送——飛機起飛——飛機降落——朝鮮的迎接——歡呼的城市。作為本次展覽中表現朝鮮半島冷戰局面最為直接的作品,它也深刻解釋了所謂“快攻”之“快”的多層含義。“快攻”本是籃球、排球運動當中一種戰略快速進攻得分術語。這里的引用旨在表現創造新格局、制造反攻機會和營造藝術合作的時機;廣義地講,它也喻示著無時不有的變化,稍縱即逝的生活方式和輕而易舉的忘卻帶給韓國都市每日生活的樂趣——不可預測的瞬間充斥著一切。
其實展覽的繪畫部分也非常有看點,比如金甫珉的橋梁結構畫、金范設計的韓國移民署的理想圖和孔成的油畫夜景,這樣的城市景觀主題創作出現也自然引出了“快攻”的另一非常重要的線索——城市問題。從之前談到的城市攝影開始,韓國藝術家在很多時候都在考慮發展給人們帶來的很多負面影響。一個名為flying City 的計劃就創作了一座他們理想中的城市。flyingCity 這個成立于2001 年的研究機構一直活躍在韓國的城市研究領域,在此次展覽中他們模擬了一座孤島上的名為“非常完美”的城市,在一塊小小的地皮上,他們搭建了一個在電影《第五元素》中出現過的場面。在這里,你可以看見高爾夫練習場就搭建在小學校的上方,擁擠不堪的城市諷刺了人們日益增長的欲望,這也是flying City 對“高速發展”一詞的思考。
此外著名的制造微型小人兒的咸進又有新的創造,他那可愛的只能用放大鏡觀察的一厘米小人國居民這次劫持了一架紙飛機。還有榮煥改裝的吉他、金范的剪紙和宋相熹的幻燈,這些裝置作品豐富了參觀者在“快攻”的駐足時間,也讓人們感受到了韓國人幽默和多元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