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永賢
2006年11月1日,商務部、海關總署、國家環保總局聯合發布2006年第82號公告,公布了最新一批《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以下簡稱“《目錄》”)。
改革開放以來,實施了多項加工貿易政策措施,這些措施對于增加我國對外貿易總量、有效利用我國勞動資源的優勢、有力開拓國際市場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加工貿易中出現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如環境污染問題、資源高消耗問題、產品低附加值問題、產品結構失衡問題等等,這對于我國可持續發展造成越來越不利的影響。這就需要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對加工貿易政策不斷地作出調整。此次公布的《目錄》就是我國加工貿易政策調整的具體體現。
《目錄》是依據《財政部、發展改革委、商務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調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和增補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的通知》(財稅[2006]139號)要求而制定的。《目錄》所列商品除屬上述[2006]139號文所規定的已取消出口退稅的商品范圍外,還包括部分加工層次低、污染高、資源能源消耗大的商品。
《目錄》的主要商品
《目錄》將新增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分三類:禁止進口類、禁止出口類、禁止進出口類。其中,禁止進口類商品有77個稅目,禁止出口類商品503個稅目,禁止進出口類商品有224個稅目,共計涉及稅目804個。
其中禁止進口部分,主要是國際公約禁止進口、加工環節污染較為嚴重的商品,如虎骨、礦砂、石灰、礦渣、纖維廢料等;禁止出口部分,主要是用于深加工的初級原材料,如板材、硫磺、粘土、石材、金屬原材料等商品,加工貿易企業仍可繼續保稅進口這些原料商品;禁止進出口224個,主要是加工層次低的、高耗能、高污染的商品,如礦泉水、無煙煤、瀝青、可燃氣體、農藥類產品等。
《目錄》與以往《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的關系
在本《目錄》公布前,我國實行的是《商務部、海關總署和環保總局公告(2005年105號)》所附的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在本《目錄》實施后,除了關于禁止農藥、煤炭加工貿易的相關規定終止執行、以本《目錄》列明為準外,105號公告其他內容繼續有效。
至目前為止,我國共規定有1145個(10位碼)稅號商品列入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占全部進出口商品稅號總數約10%。
《目錄》對企業的影響
新一批《目錄》涉及804個稅目商品,占全部進出口商品稅號總數的6.5%,從總量上來說并不大,況且列入原料類的商品管理方式為禁止出口,不會影響加工貿易企業進口原料進行深加工生產經營。同時,《目錄》主要涉及加工層次低、高耗能、高污染的化工、冶煉類產品,而目前我國加工貿易總量的75%為機電產品,因此,《目錄》的發布應不會對加工貿易產生大的影響。
《目錄》過渡期
為減輕政策調整的影響,公告設定了過渡期。公告規定,2006年11月22日前已經商務主管部門批準的加工貿易業務,允許按規定向海關申請加工貿易備案,并在合同有效期內執行完畢;以企業為單元管理的聯網監管企業允許在2007年11月22日前執行完畢。上述業務到期仍未執行完畢的不予延期,按加工貿易有關規定辦理。
根據公告的規定,今后我國對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將根據國家有關政策實行動態調整。
本次公告及所附《目錄》自2006年11月22日起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