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琛
中央不是近期才重視互聯網作為“文化陣地的思想教育作用”,而是一直在強調,從網絡出現就是作為重要戰略來對待
不僅僅是網友,很多人都注意到,近年來國家領導人在重要公開場合接受媒體提問時,經常會提到“網民的意見”。而當“網民的世界”——網絡文化環境成為中國最高層領導人關注的焦點時,一切又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1月23日下午,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選定了“世界網絡技術發展和我國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這個主題。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表示,要“切實把互聯網建設好、利用好、管理好”,以先進技術傳播先進文化,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和輿論支持。
盡管網絡和網民已多次被高層領導人所提及,但是這次“網絡空間”的意義被提高到了空前重要的位置——“能否積極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聯網,能否真正使互聯網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途徑、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平臺、人們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間,關系到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關系到國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國家長治久安,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
不同于以往清一色的學者或專家,這次集體學習的講解人一位是中央外宣辦網絡宣傳局局長李伍峰,一位是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副院長、高級工程師曹淑敏。
“他們大概不會像往常那樣講法律,重點應該是講內部情況和態勢,怎么管,是否能管得住,管理機制如何完善?!币晃粯I內資深人士這樣推測。
網絡影響力走向臺前
在這次的集體學習上,胡錦濤就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提出五項要求。強調“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作為網絡文化的重要源泉”;加強網上思想輿論陣地建設,掌握網上輿論主導權,提高網上引導水平,講求引導藝術;同時也要加快形成依法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規范有序的互聯網信息傳播秩序,切實維護國家文化信息安全。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熊澄宇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中央不是近期才重視互聯網作為“文化陣地的思想教育作用”,而是一直在強調,“從網絡出現就是作為重要戰略來對待,有關互聯網的內部和公開文件太多了。”
他認為此次胡錦濤提出的這五項要求,反倒是超越了“文化陣地的思想教育作用”的局限,將著眼點放大到整個網絡文化。
自從1994年4月20日中國正式接人互聯網以來,12年間,中國網民人數已達到1.37億,占中國人口總數的10.5%。
而美國《時代》周刊將“網民”評為2006年度人物,稱網友“把握了媒體全球化的脈搏,推動傳媒進入公眾個體唱主角的時代”。
互聯網已成為個人意見表達最洶涌的場所。虛擬的網絡空間,不再只是簡單的信息交換平臺,正在成為從牢騷、愿望到理念、價值觀交換互動的新空間。
中央高層對于網絡空間的關注也在持續升溫,互聯網的輿論作用及其管理,日益頻繁地出現在領導人的表述和中央的重要文件中。
2000年5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胡錦濤在視察北京市朝陽區和平街街道青年文明社區時指出,在努力使互聯網成為青少年獲取知識和信息新窗口的同時,也要積極防范互聯網給青少年帶來的負面影響。
2002年11月初,時任國家主席的江澤民在一次會見中指出:“因特網的發展尤為迅速,它已成為中國新聞傳媒的重要組成部分?!边@是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首次明確網絡媒體的地位。事隔兩天,江澤民在中共十六大報告中又指出:“互聯網站要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p>
在2003年底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胡錦濤指出,要努力掌握網上輿論引導的主動權,使互聯網站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
2004年9月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也提出,要高度重視互聯網等新型傳媒對社會輿論的影響,“形成網上正面輿論的強勢”。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丁笆晃濉睍r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一批綜合實力強、在國內外有廣泛影響的新聞網站,形成若干個與我國地位相稱的、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綜合型網絡媒體集團。
2006年10月,在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中,網絡被列為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陣地。同時,這個決議中首次對互聯網管理提出了“理順管理體制”,這表明以往分散管理、多頭管理的體制將發生變化。
近兩年來,相關網絡管理的政策法規頻頻亮相,“從宏觀到細化,更加科學有針對性?!眹鴦赵盒侣勣k的工作人員如此概括。
有業內人士評價說,中央對網絡管理和建設一直非常重視,“從前幾年側重網絡新聞的管理,到去年大興文明辦網之風,這次的重點則在強調網絡文化?!?/p>
傳播主流思想的新途徑
兩周前,在給人民網召開創建10周年座談會的賀信中,李長春指出要掌握網上輿論引導的主動權。由《人民日報》主辦的人民網在1997年元旦進入國際互聯網絡,這是中國開通的第一家中央重點新聞宣傳網站。
2006年7月1日,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欄目新版推出,原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網絡與數字傳媒研究室主任閔大洪在一篇文章中對此評價說:“在規模上實際已成為相對獨立的‘黨網”。
2006年1月1日,中央政府門戶網站正式開通。
在重視由互聯網傳來的民聲的同時,傳統主流話語也在借助網絡空間的新平臺而鋪展,并顯得更有親和力。有學者指出,“主流媒體網站用主流精神占領思想傳播的制高點”很重要。
對于這次政治局集體學習,有網民稱,網絡界在內容建設、網站與網民行為的引導和管理中尚存在某些不足,相關部門需要站出來,積極充當中國網絡發展的領航員。
一位署名“儒雅騎士”的網友說,建網還要治網,治網要重疏導。網民的趣味是可以培養的,輿論傾向是可以扭轉的,只要引導有方,積極文明的網絡文化就能逐漸形成。
引人關注的是,胡錦濤在強調加強網絡文明建設和管理時,特別強調“創新精神”。這種創新,除了技術上的更新,也有觀念、體制方面的尋求新思路,以及主流話語表達方式創新的意涵。
隨著web2.0、3G技術的發展,技術、藝術形態、管理體制、宣傳方式等方面的創新也許正是“創新精神”的多元化注解。
網絡文化亂象不治不可
回首2006年,“網絡惡搞”成為年度最熱門的關鍵詞。幾乎每個月都有“大事件”出爐——2月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踩貓事件”,3月的“韓白論戰”,4月的“銅須事件”,直到年底張鈺的“性交易錄像”及饒穎的日記,網絡信息傳播的底線引發人們探討。而眾多網絡文化亂象對于網民、特別是構成網民主體的青少年的負面影響,也引人思考。
華中師范大學素質教育研究中心教授陶宏開在《網絡文化亂象治理該下猛藥了》一文中寫道:“現在的網絡被嚴重地娛樂化、游戲化、低俗化,色情和性內容在國內互聯網上已達到空前泛濫的地步?!?/p>
對青少年而言,網絡已經是他們的另一個世界,是游樂場、休憩地和社交中心,但普遍存在的網絡文化亂象給社會和諧帶來了挑戰。這也是中央關注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的原因之一。
“信息源和網絡輿論的多元化輕松解構了主流價值觀,網絡這種新媒體的媒介教育功能所達到的程度,不能因為傳播形式的特殊性與主流媒體相差太遠?!庇袠I內人士說,“發展和建設管理是一致的?!?/p>
一位網友分析網絡亂象說,個別地方和部門過于追求經濟效益,監管不力,準入關把得不嚴;一些網站過于追求眼球效應,賺點擊率,對新聞、跟帖不加甄別,導致網上不良信息和不健康內容經常出現,混淆了視聽,也污染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問題的關鍵還是在落實,尤其是地方上,網絡管理容易走兩個極端,不是隨意管理(亂作為)就是無人管理(不作為),網絡行業的建設與管理走向規范化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