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靖
林憲表示,華門并不是外界想象的那樣,是因為資金原因而放棄摩天輪地塊
上海市虹口區匯山碼頭東塊地塊再次出現在上海市房地局的出讓公告上。按照曾經的規劃,這里要建造北外灘標志性建筑摩天輪。
2005年4月,浙江華門集團曾以14.6億元的高價獲得這一地塊,創下了當時上海土地出讓的最高價,據稱,他們為了摩天輪項目已研究了4年。
在虹口區規劃局網站上的《上海北外灘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中有這么一段:“在黃浦江濱江部分,提籃橋歷史風貌和現代商業街區的南側基地內設置體現21世紀外灘風貌高達200米的上海之光摩天輪,形成該地區鮮明的城市形象,并促進地區文化娛樂設施的發展。”
不過在網站規劃信息欄,有這樣一則消息:“摩天輪上海之星停建,百米高商務樓取而代之”。
夢,始于房產啟動之前
1月23日,《瞭望東方周刊》記者來到原摩天輪地塊,地上建筑還沒有拆除,破舊的倉庫和廠房,還有臨時搭建的建筑工棚,相鄰的航運交易所將一塊空地當作臨時停車場。走到江邊碼頭,輪渡往返于浦江兩岸,煙雨朦朧中,對面的金茂大廈東方明珠依稀可見。
“在北外灘北段的江邊將豎起一個200米高的摩天輪,人們在這個摩天輪里可以吃飯、唱歌,或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品味一杯香濃的咖啡。”2002年12月,當時的虹口區區長程光首次向外界透露了這一構想。
2003年7月,虹口區政府舉行了一次上海摩天輪形態設計終期成果評審會,那次評審共有日本三菱重工、上海游藝機公司、香港VEGAS公司、荷蘭HOLLANDIA公司四家分別提交了終期成果,最終決定摩天輪項目的形態設計方案采用三菱重工的設計稿。
到2004年2月,虹口區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傳來消息,北外灘的標志性建筑、位于文化休閑街區的“上海之星”摩天輪項目將于當年上半年確定投資開發主體并實質性啟動建設,爭取2005年投入運營。
上海之星摩天輪被列為北外灘主要五大項目之一,由虹口區負責對外招商。2004年8月陳曉中副區長對外表示,該項目將在9月確定投資方,計劃在2007年10月1日開放營業。
然而,區政府的計劃并沒有得到落實,摩天輪招標工作再次延期,當時對外的說法是,另有一個由國內設計、更出色的設計方案引起了專家的注意,根據有關領導提出要求,“需經過專家論證,再比選一下。”
從規劃到招標,波折不斷,政府對此項目的重視可見一斑。而從2002年到2005年幾年間,政府土地政策又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原本協議出讓為主的土地制度轉為招標拍賣掛牌出讓。
一直到2005年1月10日,上海市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發布1號土地出讓公告,北外灘摩天輪項目所在的地塊以掛牌的形式正式對外出讓。
一位城市規劃專家接受《瞭望東方周刊》記者采訪時分析:“當時上海房地產市場還沒有啟動,這一規劃對于北外灘地塊的升值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后來到地塊出讓時,上海房地產市場已經進入高位。”從成本核算角度來講,市場的變化也給項目實施帶來一些不確定因素。
華門艱難“親吻”夢想
2005年,北外灘摩天輪項目地塊出讓公告之后,國內外很多企業都表示出濃厚的興趣,不過,最后參與競爭的企業只有兩家:浙江華門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和誠邦有限公司。
浙江華門集團是一家民營企業,業務以房地產為主,涉及文化出版、能源投資、證券保險、教育體育等多個領域。相比,誠邦公司顯得更為神秘。這家注冊在英屬維爾京群島的公司,業內人知之甚少,且從未在公開場合露面。
然而就是這兩家名不見經傳的企業,在2005年4月25日,進行了一場極為激烈的交鋒。
此次土地掛牌采用了集合競價的方式,即競爭者通過現場填寫報價單的形式競價,每輪相隔兩分鐘,兩分鐘內舉牌者,可以填寫報價單,每次加價200萬元起,報價時間為3分鐘。
經過了四個多小時的爭奪,華門在第37輪舉牌后,以14.6億元的價格中標,如愿以償,這一價格超出底價兩倍。
中標之后,華門集團行政總裁仲偉大接受采訪時介紹,這個規劃名稱為“上海之星·夢幻世界摩天輪城”的項目,從提出概念到方案設計,集團整整醞釀準備了4年時間,聘請了來自英國、美國、意大利等地的摩天輪景觀設計大師先后設計了7個方案。最為滿意的方案是一個直徑達170米、有36個太空艙、可同時容納1100多人觀光的摩天輪。
根據華門另一位員工的介紹,華門在此前的投入遠不止設計規劃等方面,甚至包括項目規劃的審批,也是華門公司和當時虹口區政府一起爭取而來。
或許正是因為之前幾年的投入,華門才有這種不計成本志在必得的氣勢,不過這個代價高得有些出人意料,樓面價格超過每平方米3.4萬元。
質疑聲未斷
從華門拿到這一地塊起,質疑聲就沒有斷過。很多開發商認為,“這個地價在北外灘區域已經相當高,想盈利很困難。”
當時華門集團董事長徐群透露,整個工程預計總投資超過20億元。有業內人士計算,按照游樂行業的通常算法,光靠摩天輪的經營收入,至少要10年以上才能回收成本。對于這家總資產才20億的民營企業,更多的人持懷疑態度。
華門方面針對大家對于資金面的關注出面解釋,“我們通過籌集子公司資金支付前期土地資金,光保證金就支付8000萬元。”集團董事林憲還透露,華門集團正與幾家美國公司進行談判,以籌集更多資金。此外,集團擁有來自6家中資銀行的資金以推進此項目。不過,他對談判的合作方和談判進展三緘其口。
到2006年1月,事情開始發生變化。虹口區北外灘綜合開發辦的一位負責人表示,一系列較為復雜的原因導致摩天輪項目不斷拖延,該項目的土地開發商有待進一步確定。
直到2006年最后一天,摩天輪項目地塊再次出現在上海2006年第5號土地出讓公告上,這是上海土地“招掛拍”制度實施以來,第一幅被二度拍賣的地塊。
在虹口區規劃局網站上規劃信息一欄刊登的消息稱:“經過相關領導專家共同討論之后,建造上海之星摩天輪被認為不可行,目前,該地塊已被重新規劃建造百米以上的商務樓。”
那位指出摩天輪項目開始時上海房地產尚未啟動的規劃專家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城市規劃方案經人大批準后,具有法律效應,如有修訂,需要再報人大批準,從房地局的公告來看,這一規劃修訂已經通過了。”
他分析認為,“這個變化有多方面原因,大的方面,是國家土地政策的收緊,最根本的還是經濟因素,從投入產出的預算來看并不劃算,另外由于政府領導更換導致的企業資金鏈周轉問題。”
華門態度轉變之謎
摩天輪地塊再次被出讓的消息剛剛傳出時,華門方面表示,是由于公司與土地出讓方在協議相關內容方面存在分歧而導致出讓未成。“公司對收回土地一事并未得到事先告知,我們將向有關部門討個說法。”
1月15日,華門集團董事林憲接受媒體采訪說:“當我們看到《土地出讓合同》時就提出了疑義。摩天輪地塊的掛牌文件上寫著出讓的土地是‘熟地(已經‘七通一平的地塊)。但在《土地出讓合同》中,卻只是一幅‘凈地(沒有‘七通一平的地塊)。”
在林憲看來,這樣的土地出讓條件,難以讓浙江華門房地產集團接受。林憲表示,華門并不是外界想象那樣,是因為資金原因而放棄摩天輪地塊。
盡管如此,曾經高調的華門集團言行開始高度謹慎。1月22日,《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聯系華門集團,集團行政總裁仲偉大告知記者,此事的善后處理都是由公司董事林憲負責。而記者在致電林憲時,對方卻稱,自己只是在招標之前負責此事,之后沒有再過問該項目,這一項目由集團在上海的子公司上海之星全面負責。
當記者再次聯系仲偉大時,他確認此事確實由林憲負責,可能近期不方便接受采訪。集團董事長徐群則始終不接聽記者電話。
若按照華門集團當初所言,此項目的“得而復失”,華門集團應該是損失慘重,之前的投入能否得到補償尚不可知,謎底或許要等該地塊再次轉讓后才能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