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來自于兩部書稿
《卡帕記者叢書》名稱來自于《北京青年報》主任記者張力以及廣西記者徐歌的書稿。張力的書稿是以他在臺灣牢獄248天的親身經歷、體驗寫就的;而徐歌的書稿也是以他在南非做記者的親身經歷寫成。兩部書稿都表現了作者非凡而獨特的經歷,以及他們為了自己所鐘愛的職業出生入死的精神。
策劃該叢書的初衷來源于一些對記者的負面報道。很多記者都有著很好的職業素質,他們忘我的職業精神時時感染著人們。早之前,就非常希望能出版一些能夠真正體現記者這一職業特性的書籍,按接稿排序,徐歌的書稿應作為叢書首部推出,書稿總體內容比較豐富,作者經歷也較獨特,有可讀性,但作為叢書首部主打,在市場推廣上,首部圖書的上市是決定叢書能否成功的關鍵。
與此同時,叢書的名稱也在醞釀之中。曾構思過兩三個名稱,但都不太滿意。直到張力的《直航臺海——我在臺灣牢獄的248天》將要發稿,才突然想到卡帕——那個在地雷的爆炸聲中漫舞的卡帕,那個為了自己的職業追求獻身在戰場上的卡帕,他是記者的楷模、記者的典范,以他的名字命名這套叢書再恰當不過了。于是,叢書命名為《卡帕記者叢書》。
不同尋常的約稿函
出版系列叢書,必須考慮到它的延續性和前瞻性,兩部書稿并不能支撐起一套叢書。叢書希望獲得更多記者的書稿,以保證叢書的質和量的需求,如何才能采到這樣的書稿,當第一部書稿即將發排時,決定在書的最后加一個約稿函,針對中國記者展開約稿。
于是就有了一個不同以往的邀約:如果你也是一名記者,也曾經歷急難險重;如果你也崇尚敏銳的目光和職業的良知;如果你也愿意把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告訴他人,請與我聯系。我們經歷,羅伯特·卡帕的漫舞;我們傳承,羅伯特·卡帕的精神;我們祈愿,羅伯特·卡帕的復活。希望通過這個邀約,能吸引更多的記者加入到這套叢書中來,也希望把更真實更精彩的故事傳遞給讀者。
包裝力求紀實感
在文學圖書市場不景氣的這一時期,圖書出版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不可忽視。大到選題、市場預測、成本核算、宣傳營銷,小到錯字、標點,都是要點。尤其在整體設計包裝上,“書賣一張皮”、“三秒鐘抓住讀者”都是書業金典。
《卡帕記者叢書》從內容到印刷效果看,采用國產輕膠會削弱其題材“鋼”性的一面,把紀實題材的一些特性掩蓋、淡化,使得新聞圖片缺乏視覺的沖擊力。若在印刷過程中壓力把握不好,還會使圖片出現模糊。并且這套叢書的讀者定位是大眾讀者和紀實文學的愛好者,成本、定價必須得到有效的控制。兩相比較,普通膠版紙更適合這套圖書,尤其第一部,由于所述事件主要發生在臺灣牢獄,文字看起來已不輕松,所以決定圖片采取單頁排版,留出一些空間,讓視覺有所調整,并采用單色印刷。設計上突出紀實,突出副書名,這樣更加強紀實感。
宣傳突出作者的獨特經歷
近年來,國內出版的記者叢書有多種,無論從經濟實力到人文環境,《卡帕記者叢書》都不占優勢。但這套叢書有別于其他紀實類圖書的是側重了文學性和故事性,且又保持了紀實作品的真實和嚴謹。
叢書營銷主要突出中國記者前沿一線報道的主題,以及每一部書稿作者的個性特征和非凡獨特經歷。無論從整體營銷的延續性,還是從宣傳的獨特性上,都是具備可操作性的,拓展空間很大,但由于受到出版社內部許多成因的制約,實際上在許多地方都是沒有做到位的,對于這點深深遺憾。《卡帕記者從書》每一部都是一名記者在講述自己出生入死記者生涯的真實經歷,都有驚險,都有感動。
叢書或多或少的遺憾
做任何一部書,可能或多或少都會有些遺憾,有的是受環境的制約,有的是受條件的制約。這套叢書有一些計劃內的宣傳方案未能實施,比如:一直未能在記者節的時候安排一次四位作者與讀者的見面和簽售活動。也有一些制作、銷售策略上的遺憾,但最遺憾的是出書時間的失控,稿件被延誤的時間過長,出版時間一直失控,從選題的確定到出版不斷遭遇拖延,這種拖延完全打亂了這套叢書的整體規劃。從叢書上市的延續性來說,原本半年內推出一部的計劃幾乎變成了一年一部,削弱了叢書的整體性和時效性。使得一些相應的宣傳活動無法安排實施,銷售期也就無法把控。所幸的是《卡帕記者叢書》在諸多不利因素下,仍能得到一些媒體同仁和一批熱心讀者、作者的支持,很值得慶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