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和“車”都是象形字。它們的上古的形體的遺留,給古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先談“舟”字。《說文解字》說:“舟,船也。古者共鼓、貨狄(均人名)刳(音枯,在木中間挖空)木為舟,剡(音儼,削)木為楫,以濟不通,象形。”《白帖》、《淮南子》等書也已記載,古人見到落葉和浮木在水中飄流,因此受到了啟發,便試探地挖空大木,造出獨木舟來。1958年,江蘇省武進縣奄城村因濬河挖掘淤泥時,挖出一條木舟,一舟一木,中空處很像焦炭的樣子,制造時究竟是用斧砍,還是用火燒,一時尚難斷定。專家們認為,這應是原始社會的遺制;又因大獨木舟附近出有戰國式銅器,因此,有些專家也以為是春秋戰國的古法并存制。出土的船只,這算是最古老的了。甲骨文圖1——圖3、金文圖4——圖6的“舟”字的形體告訴我們,商周兩代的船只早已脫離了獨木舟的原始畛域了,它們已不是簡單地刳木為舟,而是拼集多塊板而成,容量可以大些,首尾都略為翹起,以利在水中劃行,當中的三畫或四畫,除了支撐整條船的骨架外,也可供坐以掌楫。這是一個大進步。戰國的“水陸攻戰紋銅(金監)所示,一舟四人,站著劃動,可為互證。現在舢舨之類的小艇,基本還是如此。“舟”是一個形象字(圖7小篆,圖8隸書),本義自見,這是無庸置疑的。引申以為尊下的承,“槃禮·春官·司尊彝”:裸,用鷄彝,烏彝,皆有舟。這個“舟”就是承槃。舊時承茶杯的長形而首尾兩端稍稍上翹的墊碟,俗稱“茶船”,當是承尊之“舟”的變種。還有假借義,在這里就不舉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