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人小語
如今,有些詞匯已經不再是女人的專利,比如“家務”、比如“性感”、比如“乳腺癌”,又比如,產后抑郁。
從得知懷孕的那一刻起,準媽媽和她肚子里的寶寶就一下子變成了絕對的主角,整個家族的聚光燈,都聚焦在娘倆的身上。那一天天逐漸隆起的小腹,承載的是愛的結晶、是血緣生命的延續、也是未來與希望。
在懷孕到產后的漫長時間中,女性的心理問題早已被世人所重視。而準爸爸們,就仿佛站在光圈的邊緣,關懷、體貼、奮斗、笑臉都映在燈光下,而他們的壓力、不安,他們面對這個嶄新的人生階段所產生的心理問題,則遠遠地懸在陰影里,悄悄蔓延。
據美國最新調查數據表明,女性產后抑郁比例為14%,而男性產后抑郁比例為10%,僅比女性低4個百分點。從丈夫到父親的角色轉換不適、倍增的經濟和工作壓力、生活狀態變化造成的疲憊等等,都是造成準爸爸抑郁傾向的原因。
一個家,從懷孕開始就變成了三個人。懷孕到生產的過程,是三個人并肩挽手、一起面對、共同成長的過程。每個成員的身心健康,都絲絲縷縷地關系到未來。關注準媽媽心理的同時,也要關注準爸爸的心理健康,然后在愛與責任的名義下,孕育一個健康、聰明的寶寶。
案例一
培育一個孕寶寶,我們該付出多少?
■口述/張倩■文/本刊記者 王小艾
3月的清晨,窗外一片春意盎然,推開窗戶,伴著紛飛的柳絮一起飄進來的,還有樓下陣陣稚嫩的童聲。我靠在窗邊,微微地探出頭去,鵝黃色衣衫的孩子“咯咯”笑著撲到媽媽的懷里。我雙手下意識地絞著窗簾,臉上卻不可遏制地在笑。我想,我是真切地感覺到羨慕、甚至有點兒嫉妒——也許是我最近太想要一個孩子了。
我今年已經30歲了,振東33歲,每天都為了工作忙得頭暈目眩。父母催了很多次,但我們都以經濟壓力太大為由而搪塞過去了。為了房子我們已經背負了50萬元的債款,每個月都要還銀行三千多,要是再加上孩子一個月的奶粉、尿布和請保姆的費用,又要花多少呢?而我們目前的狀況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給他營造更好的生存環境。
俗話說,計劃趕不上變化快,一次參加同學聚會,幾個同學都帶著各自的孩子來了。一個同學兒子都已經5歲了,活潑可愛,那逗人的圓眼睛,讓人看著就不禁出了神。在那一刻,我站在角落里,看著作了母親的同學們在一起交流心得,說說笑笑,突然深深地失落起來,像生命里缺少了一種顏色一樣空虛。回家后,和振東商量再三,我們還是決定不顧一切要一個孩子。
說實話,這個決定在我看來有一點兒悲壯。因為我要為此付出一些代價,不光花錢要變得節制,更重要的是,我必須辭職,這就意味著,家里的收入減少了幾乎一半。我是做IT技術工作的,一想到腹中的寶寶將從早到晚面對電腦輻射,而我的工作又要每天都從早上8點到晚上10點,日復一日,如此勞累怎么可能為孩子提供一個好的孕育環境呢?
但振東很興奮,摩拳擦掌,對即將有一個孩子很憧憬,信誓旦旦地說:“老婆辭職吧,你現在的首要任務是保證生一個健康的小寶寶,至于其他的問題,就交給我這個老爸吧。”于是我回家安心地做了一個“準媽媽”。振東戒掉了煙酒,而我們也計算著排卵期,經過兩個月的精心準備,一個寶寶終于在我的身體里孕育了。
我每天都嘔吐不止,幾乎吃什么吐什么。但為了孩子的營養跟得上,我總是吐完了又繼續吃。我讓振東下載了很多孕婦食譜,每天都變換著花樣,讓餐館的服務員給送過來。也許是因為對這個孩子寄予了很多的期望,所以一旦有什么風吹草動,我們都會特別謹慎。
除了給他充足的營養外,也一定要讓他受最好的教育、給他最好的成長環境。我看了很多外國先進的胎教和早期教育理念:出生前,要做好最全面的胎教,出生后,要進行大量的早期訓練、買各種輔助訓練器具,開發孩子的智力和潛能。當然生活上也不能含糊,衣服一定要純棉的、嬰兒床要買上面可以掛上旋轉裝飾的,這樣可以訓練孩子的手和眼……雖然在要孩子以前我已經做了承受經濟壓力的心理準備,但我真的沒想到需要花費這么多。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把各種育兒書籍和網絡上的方法剪貼在本子上,幾個月下來,已經足足有了3大本。我用彩筆在封面上寫上“寶寶的起點”,每次翻著,心里都有種莫名的滿足。
振東很忙,每天回來得都很晚。每天他回來的時候,我都讓他把耳朵貼到我的肚子上,聽聽孩子的聲音,然后我會興致勃勃地跟他說我的構想:下個星期去轉轉嬰兒衣服吧,聽說從孩子幾個月起就給他聽英文能無形中培養語感,咱們孩子到時也送去“嬰兒游泳訓練館”吧……剛開始的時候,振東也陪著我憧憬,但是慢慢地,他回家就躺倒在床上,對我說的話只是笑笑。我沒想太多,以為他只是太累了。
女兒出生了,只有5斤,而生產過程也并不順利,因為胎位不正,最終還是選擇了剖宮產。我把小臉皺皺的女兒抱在懷里,心里發誓:一定要給你最好的環境讓你成才。
產后的花費一下子多了起來,保姆、奶粉、尿片、各種生活用品和早期訓練玩具……看似瑣碎但加起來都是一筆可觀的開銷,只有振東一個人的工資,明顯感覺到捉襟見肘。有一次除去女兒的開銷、還完當月的按揭后,我們所有的錢加起來竟然不超過100塊。振東皺起眉,低聲說了句:“其實孩子健健康康長大就行了,咱們沒必要花費這么多,既折騰孩子又折騰大人。”
我一聽,心底里頓時涌起一股委屈的怒火,當初準備要孩子的時候還興致勃勃地說以后一定要送孩子去國外留學呢。現在遇到了困難,就變成了隨遇而安。我忍不住沖振東吼了起來,那是我們結婚后的第一次爭吵。振東站在門邊,看著我發完脾氣,半晌說:“我開玩笑的,咱女兒一定要比別人強的,你說是不是?”我轉身看他,但他已經快步進了屋。
生活依然緊迫,我開始抱怨,覺得振東的能力不強,一個大男人連老婆孩子都養活不了,恨不得他一下子能升職加薪。在我的抱怨聲中,振東越來越沉默了。他以前一直是一個樂天派,是一個很懂得滿足、很享受生活的人。以前我還挺欣賞他這一點,但現在我多希望能讓他變得更能干一些,仿佛那樣,我就能更清楚地看見孩子的未來。
在我的絮絮叨叨中,振東的眉頭越來越緊皺,對女兒的熱情明顯地降下來,下班回來,想讓他抱抱女兒,他竟然說:“你抱她就得了,我一抱她就哭。”有一次我半夜起來,卻發現振東不在身邊,推門出去,卻發現他躲在衛生間里抽煙,一根接一根。他看見我,掐了煙低聲說了句:“真的睡不著。”我了解他,只有覺得壓力太大的時候才會抽煙來緩解。我們倆相對無言。
毫無預兆地,振東病倒了,他很少生病的。坐在醫院的病床邊,看著吃完藥已經睡熟的振東泛白的唇角,我忽然覺得特別心酸。醫生囑咐我說,因為過度的精神壓力和勞累,振東已經有了一定的抑郁傾向……
我看著振東,想著女兒甜甜的笑臉,突然有點茫然。未來的日子里,平凡的我們還能為你付出多少呢?
點評:
“培育一個寶寶,父母到底應該付出什么?”這是當今許多年輕的媽媽、爸爸倍感困惑的問題。
本來,“生兒育女”是人的本能,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生兒育女”這一“家庭功能”在當今已經有相當一部分被“社會功能”所替代。生兒育女的本能面對逐漸改變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正在逐漸喪失,這一點在城市當中的“白領”階層更是突出。而且各種有關育兒理論、育兒方法的資訊鋪天蓋地都是,看都看不過來,更不用說學好用好了,這確實給想要一個健康、優秀寶寶的年輕爸爸、媽媽帶來極大的煩惱。本案例中的主人公正是這一現象的典型代表。
其實“生兒育女”是一個自然過程,應保持愉快的心情,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不要給自己施加不必要的壓力,更不要不顧家庭的實際經濟狀況而一味地追求所謂的最好。否則,孩子的將來還沒到來,自己先倒下了,豈不是違背了最初的美好愿望?
案例二
做個年輕爸爸,好難
■口述/小武 ■文/本刊記者 張慧娟
我叫小武,已經是一個孩子的爸爸了。別人總是拍著我的肩膀跟我說:“你兒子可真漂亮,眼睛又黑又大,還老是笑,小手揮著,真可愛。”我看著他們的臉,想笑著附和,但卻發現什么都說不出來。不知道從哪天開始,天空變成了灰色、家變成了灰色、兒子的眼也仿佛是暗沉沉的灰色,在深夜無休止的哭聲中要把我吞噬掉。
其實我還能清楚地記得兒子降生的那一刻,看著身邊激動得眼里閃著淚光的媽媽和岳母,我平靜得有些過分。并非感受不到感動和喜悅,而是在醫院那暗暗的走廊上,我聽到兒子的第一聲啼哭時,心底里涌出最多的,卻是傳宗接代后的如釋重負。
從小到大,人生中的種種大事,升學、找工作,都是父母安排好的。結婚,大概算安排了一半。我跟雪莉是在朋友的登山會上相識的,交往了半年多,誰也沒有想過結婚。我們心里都清楚,這不僅僅是經濟原因,而是我們雖然喜歡對方,但上升到一輩子的高度,難免心里還是猶豫。
但是現實讓我們無法繼續猶豫下去,我們都不算小了,父母的催婚就像緊箍咒,雖然時緊時松,但始終都扣在頭上,箍得人透不過氣來。于是我倆速戰速決地結了婚。我還能清楚地記得,結婚那天是五一,春暖花開、陽光燦爛,暖烘烘地透出一股微醺的幸福味道。我牽著雪莉的手走過眾人祝福的目光,那一刻我覺得,可能結婚也挺好的吧。
結婚以后,我們過著沒心沒肺的二人世界。父母提起要孩子的事情,雪莉也不當回事,笑著跟我說:“生孩子太痛苦了,身材又要變形……要不咱們干脆領養吧,你說好不好?”我有時候也開玩笑說:“領養好,還給社會做貢獻呢。”想到孩子那些沒完沒了的麻煩,其實我也想多過兩年自由自在的日子。
但我們的父母已經等不及了,尤其是我的父母,總是不停地打來電話:“小武,你們什么時候要孩子?咱們家可就你這一個孩子,還是趕快生個吧。”大概因為我家是三代單傳,一切的希望都在我身上,所以催得格外緊……這樣的催促多了,我和雪莉的耳朵根都有些發麻,于是我倆咬咬牙,決定生孩子,反正,早生晚生都得生,躲也躲不過。
懷孕后,雪莉的妊娠反應很厲害,而我是做保險的,跑起業務來,白天黑夜的界限似乎都模糊了,根本沒有時間好好照顧雪莉。懷孕4個月的時候,雪莉就回了娘家青島。空氣好、時常有海鮮吃、還有岳母可以幫忙照料,直到快待產,才又回到家里來。
孩子生得很順利,7斤6兩的大胖小子,父母和岳父母都專門從外地趕來,笑得合不攏嘴。但是我家只有一間房,出了院回到家,他們就沒地兒住了。臨走之前,岳母把我叫到一邊,抓著我的手說:“小武,一輩子就這么一次,多擔待點,一定把雪莉和孩子照顧好。”我笑著答應,但是卻不由自主地想起密密麻麻的工作日程表。
哭、喂奶,哭、換尿片……單調重復而讓人煩躁的事情充斥了我所有的業余時間。坐完月子,雪莉就把大部分的心思放到了恢復身材和皮膚保養上,帶著一身煙塵回到家里,我就變成了“值晚班”的全職爸爸。孩子怎么抱,奶粉放多少,晾到多少度,怎么換尿布……一項一項地從頭學起。將近一個月下來,我漸漸覺得自己的體力已經到了極限,上下班的地鐵上,經常睡著就坐過了站,月底的業績也有所下滑。在家里照顧兒子的時候也經常會走神兒,還沒晾涼的奶拿起來就給兒子喂,燙得他哇哇大哭,抱著抱著胳膊累了,就下意識地換個姿勢,卻壓到了兒子的小手……雪莉回家看見了,總是數落我不細心,我想反駁兩句,卻發現一點也沒有開口的欲望,我只想抽空多睡一會兒。
3個月后的一天,我回到家,雪莉就跟我“交班”去了健身房。等我聽到兒子哭聲想給他喂奶的時候,卻發現奶粉罐里只剩了一點點底兒,根本不夠沖一次的,沒辦法,我只好熱了一點牛奶先止住兒子的哭聲。沒想到到了半夜,兒子忽然滿身滿臉長滿了小紅疙瘩,連頭皮上都是,我和雪莉嚇壞了,套上衣服就往醫院跑。
兒子只是牛奶過敏,沒有危險。坐在醫院走廊的椅子上,我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但是雪莉坐在我旁邊,卻突然開始哭了起來:“你怎么照顧兒子的,燙著了、壓著了,這次到好,過敏過成這樣。”我攬住她的肩膀:“我白天還得上班啊,雪莉,你能不能先別去健身房了?等孩子長大點再去行嗎?”雪莉一把推開我的手,把兒子一下放在我懷里:“就你上班累,我整天帶孩子就不累?我不恢復恢復身材,不調整調整狀態,怎么找新的工作?難道我一輩子在家里帶孩子?這孩子是你媽非讓生的,你怎么不讓你媽帶?”
我看著雪莉快步離開的身影,又看了看懷里過敏還沒退的兒子,突然覺得,自從有了這個孩子,我不管做什么,都是錯。兒子的眼睛還是那么大,但不知為什么,卻仿佛里面帶著一張催命符,遮去了光亮和笑意,看過去,只想遠遠逃開。
兒子牽扯了我太多工作精力,直到有一次,老板半軟半硬地跟我說了句:“就是當了爸爸,也還要保證工作的精力和時間啊。”我突然感到黑洞般的恐懼。從那天晚上起,我失眠了,有的時候聽著兒子的哭聲,我卻一點也不想動,心里不可遏制地涌起“你就一直哭下去吧”的念頭,我自己,也變成了灰色……
點評:
小武和雪莉從生理年齡上看已經具備了談婚論嫁、生兒育女的法定條件和能力,而實際上他們的心理年齡、能力年齡還是未成熟的孩子。
從結婚到生孩子,這樣重要的人生大事,作為成年人理應自己做主,但由于小武和雪莉沒有“長大”,既不習慣也不會自己做主,而是任由父母拿主意。結婚和生孩子究竟意味著什么,小武和雪莉并不清楚和明白,這就導致他們缺乏角色轉變的心理準備。
而同時,從懷孕開始,小武和雪莉就沒有對今后生活的改變做出必要的準備和計劃,在懷孕期分隔兩地,對孩子的成長和家庭結構的變化沒有切實的體會,對照顧孩子的種種知識也沒有足夠的積累。直到產后,問題接踵而來的時候,才不得不學著面對,勢必會出現手足無措的局面。
懷孕期間缺乏計劃性,產后仍然沒有脫離以前“二人世界”家庭結構的行為和思考模式,角色轉換和角色合作都很倉促,導致了小武力不從心,發出了“做爸爸好難”的感慨。
專家意見
“產后抑郁癥”在人們的概念中往往專指女性,但如今,這種現象并不為女性專有,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有向男性蔓延的趨勢。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傾向呢?
1. 以我國目前的情況,“80后”及獨生子女已經進入育齡期,懷孕后男性要面對妻兒和4個老人的壓力。
2. 社會變化使得育兒成本大幅度提升,造成男人經濟及工作壓力增加。
3. 隨著觀念發生變化或受到居住條件的限制,父母逐漸不再幫忙帶孩子,男人參與帶孩子的比例在增加。
男性產后抑郁癥的表現和女性類似,食欲減退、情緒低落、焦慮、失眠、自我評價過低、對孩子表現冷漠等。但由于男性生理心理的特殊性,不及時發現及治療則比女性更容易出現傷害嬰兒等破壞性舉動,甚至造成社會問題。
“男性產后抑郁癥”也是抑郁癥的一種。研究男人抑郁癥多年的美國治療師李爾指出,大約近7成男性抑郁癥患者未被診斷出來,被稱作“隱藏式抑郁”。男人受傳統價值觀束縛,被要求成為堅毅、扛起社會家庭責任,保護者角色。尤其是很多中國男人,注重面子,將咨詢心理醫生視為軟弱、羞恥的象征,生怕被當成弱者、懦夫,有損顏面。隱藏式抑郁癥的男性為數不少。而在孕期和產后這個特殊時期,母子往往被視為關注的焦點,男性產后抑郁傾向則更不容易被意識到,以至于往往耽誤了最佳治療時間。
哪些具體原因容易引起準爸爸們的抑郁傾向呢?
1.計劃外懷孕或者心理準備還不夠充分。
2.從懷孕到產后,除了正常的工作外,還要照顧妻子和小孩,身心難以適應這種生活節奏的變化,長期休息不好導致身體和心理出現亞健康狀況。
3.對孩子出生后的健康、撫養、護理和教育等問題考慮太多而導致焦慮。
4.女性產后或多或少都會把相當部分的精力由丈夫轉移到小孩身上,男性會有“失寵”的感覺,感情缺乏溝通或性生活大大減少。
面對“產后抑郁傾向”,準爸爸們該怎么辦?
1.增加計劃性,增強責任感。
“80后”的獨生子女是在百般呵護下長大的一代,相對缺乏獨立判斷、獨立承擔責任的能力,在變化和壓力面前,抑郁情緒會快速積累。面對懷孕生子,合理的計劃可以讓準爸爸們不至陷入手忙腳亂的境地,也有助于準爸爸逐漸完成由“兒子、丈夫”到“父親”的角色轉換。
★ 對孩子的到來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明白未來不再是浪漫的二人世界,而是現實的三口之家。
★ 要有計劃地懷孕,合理統籌孕期、產期生活及經濟問題。
★ 進行相關的知識儲備,在孩子出生前,從長輩、書本、教育片上學些育兒的知識,吸取間接經驗。
2.學會正確對待壓力,及時緩解抑郁情緒。
在這個壓力與責任都倍增的重要階段,要肯定自己,養成正面思維的習慣,嘗試輕松地對待壓力,主動為自己減負。同時,解壓也需要學會保持一顆平常心,不去做無意義的攀比。
★ 保持平穩的工作狀態有益于讓自己保持一個平和的心境,同時也有更多的時間來陪伴妻子經歷這個階段。
★ 在妻子或家人陷入物質怪圈的時候,要曉之以理,做到有計劃量力而行。
★ 孩子剛出生后的一段時間,要注意自身心理調節,保持樂觀的心態,明白有一時的困難是必然的,不必過分煩惱。
★ 調整飲食結構,多吃一些多糖類食品,包括糙米、大麥、小麥、燕麥、瓜類和富含植物纖維的蔬菜與水果等,有助于緩解不良情緒。
★ 適當做一些有氧運動,到大自然中去多呼吸一些富含負氧離子的空氣,2~3次/周,1小時/次,對身心都極為有益。
★ 多聽聽優美的音樂,多和正面積極的朋友交流、傾訴,對緩解抑郁感也是非常有效的。
3.增強家庭互動性、參與性。
很多時候,準爸爸會在壓力中偏失自己的孕期角色。孕期是三個人互相溝通、共同成長的過程,是連接二人家庭與三人家庭的過渡階段,只有在這個階段中增進了解、互動,才能讓家庭結構轉換得平穩、自然。這種互動也可以給準爸爸帶來積極的心態,無形中降低抑郁傾向。
★ 準爸爸在懷孕生產的過程中不是配角,不是單純賺錢養家、照顧妻子的角色,要與妻子一起,多參與胎教以及各種檢查和訓練,一起體會寶寶的成長。
★ 夫妻雙方最好同時接受婦產科醫生和心理醫生的咨詢,不要顧面子而怕見心理醫生,以防抑郁情緒互相“傳染”。
★ 妻子懷孕及產后,夫妻雙方要科學、安全地協調好性生活 ,和諧的夫妻性生活,可以大大緩解心理壓力。
面對男性產后抑郁傾向,可以分三個層面入手:預防產后抑郁癥的出現,及時治療和防止病情繼續惡化。雖然有些男人會覺得“我不接受治療,抑郁傾向也會在數星期、數月甚至一年后自然好轉”,但是期間會很痛苦。而且,初為人父的經驗將變成一個不好的開始,同時影響到和寶寶與伴侶的關系。所以,及早診斷和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小貼士
作為妻子的你,該怎么化解丈夫的產后抑郁呢?
◆ 有備無患,做好育兒的物質和知識雙重準備
應該在懷孕前,做好物質等各方面的規劃,不要等孩子出生以后才考慮到經濟狀況,造成心理困擾。懷孕期間,可以和丈夫一起翻閱一些育兒書籍,參加產前學習班,來認識有關懷孕期間生理上的轉變、生產的過程、產后的護理及照顧嬰兒的知識。目前,國內雖然沒有專業的針對男性育嬰的心理培訓學校,但找一些心理醫生溝通也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 多和丈夫溝通,了解彼此的想法
在孩子出生后,太太不要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讓老公感到被冷落。妻子應該對丈夫多一分細心,一旦發現丈夫有抑郁的傾向時,就要千方百計地多和他交流。夫妻之間,語言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試想在一個月色朦朧的夜晚,孩子安然地睡了,你們靠在床頭,望著在月光中熟睡的小寶寶,輕聲地告訴他你的心里話,有哪個男人的煩惱不被這樣的柔情蜜意化解呢?
◆ 幫他做一做放松神經的按摩
頭痛失眠是產后抑郁癥常見的癥狀,假如你的老公常在失眠時伴有鈍痛、脹痛、牽扯痛及頭昏、眼花等癥狀,專家認為以下簡易按摩自療法不妨一試:
1.用食、中、無名指指面,摩擦前額至局部溫熱。
2.雙手食指微曲,以食指端自前發際始向腦后施梳理法30遍。
3.雙手食指點揉百會、太陽、風池、攢竹、陽百穴各一分鐘。
4.雙手食指張開,叩打頭皮20次,用力適中。
以上手法早晚各做一次,效果更好。
◆ 做到勞逸結合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父母是一項全職工作,因此在適當的條件下,偶爾請父母或他人幫助照看小孩,以便與丈夫共同擁有一些娛樂時間。出外用餐、看電影、探朋友或上小酒吧,既可以舒緩疲勞又能聯絡夫妻感情。
(責任編輯/王九)
E-mail:wangrong9413@vip.163.com
Tel:(010)5102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