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0日上午10時25分,我國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72歲的馬季先生因心臟病突發去世。
11時40分,馬季的遺體被送到中日友好醫院太平間,馬季的高徒、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親自抬著擔架走下救護車。作為馬季鐘愛的大弟子,姜昆深情地說:“對于中國相聲界,失去了一位大師;對于我自己,失去了最尊敬的恩師和好友。沒有馬季老師的培養,就沒有我姜昆的今天……”說著,他已是淚如雨下!
伯樂慧眼識英才,馬季北大荒發現“千里馬”
1950年11月19日,姜昆出生在北京一個普通的家庭,父母是小學教師。小時候,姜昆就特別喜歡文藝。1968年,他來到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一次偶然的機會,使他與相聲結下了不解之緣。
“中央廣播文工團的相聲演員到咱們兵團慰問演出來了。”聽到這個消息后,姜昆立刻和幾位宣傳隊員坐上火車,趕往位于佳木斯的兵團俱樂部。舞臺上,郝愛民和李文華正在說相聲,兩人詼諧幽默的表演,使觀眾笑疼了肚子,笑出了眼淚。姜昆也在笑,更使他感嘆的是:相聲竟有如此大的藝術魅力。姜昆一下子喜歡上了相聲,并且漸漸展露出他相聲表演藝術的天賦。
回到駐地后,激情難抑的姜昆就和出身相聲世家的戰友師勝杰一起創作表演相聲。《赫哲新花》、《林海紅鷹》就是他倆最初的創作成果。1975年,姜昆作為兵團代表隊的副隊長,帶著新創作的相聲《大鋼連長》,參加了黑龍江省曲藝調演并獲獎。1976年,這個節目又被推薦參加全國曲藝調演。
26歲的姜昆并沒有意識到,這次調演竟改變了他的一生。看了姜昆的表演,作為評委的馬季,以獨具的慧眼相中了這棵苗子。他要把姜昆調到北京來。
1976年歲末一個寒冷的夜晚,11點多鐘,姜昆正在房間里和幾個戰友說笑著。忽然,一位民警進來說:“誰是姜昆?跟我走一趟。”姜昆一下子愣住了,雖說心里坦然,但他仍有點忐忑不安。
“找我什么事?”姜昆忍不住問。“有人想見你。”民警回答。“誰呀?”姜昆白白眼,看看他。“到了你就知道了。”民警故作神秘。
一輛三輪摩托車開得飛快,不一會兒,車在一座小樓前停下。一開門,姜昆驚呆了:面前的人竟然是他最崇拜的偶像——著名相聲演員馬季和唐杰忠!
原來,馬季和唐杰忠去大慶演出,路過北大荒時,想到姜昆是個說相聲的“苗子”,就想見上一面。
馬季馬上熱情地招呼姜昆坐下。見到兩位大師如此和藹、親切,姜昆誠惶誠恐的心稍微平靜了些。“你愿意當演員嗎?”“愿意!”“你愿意從事相聲事業嗎?”“愿意!”“你愿意到我們團來嗎?”“愿意!”姜昆一連說了幾個愿意,把二位都逗樂了。
但是,兵團領導不同意放走姜昆。愛才的馬季不顧在大慶演出的疲勞,星夜驅車趕往了佳木斯,為兵團一場接一場的演出。每場結束之后,馬季都會向兵團領導提一次調姜昆的事……
為了姜昆,馬季和唐杰忠的嗓子在兵團都演“橫”了!終于,兵團領導感動地說:“我們放人!”領導拍著姜昆的肩膀說:“小子,你遇上伯樂了,可不能讓馬老師失望。”聽著馬季沙啞的嗓音,姜昆感動得熱淚盈眶,暗下決心:今后一定要好好干!
1976 年年底,在姜昆差一個月滿26周歲那天,馬季把姜昆帶到中央廣播文工團,收在了自己的門下。就這樣,姜昆成了馬季的第一個弟子。
嚴師慈父般授藝,師徒情誼濃醇如酒
剛進團,姜昆想干好,可心里總是惴惴不安。他想,說相聲“長相”很要緊,于是他對著鏡子給自己“相面”:自己的眉毛八字朝下,帥怕是不可能了。馬老師胖,圓圓乎乎,瞇著笑眼,占一“壞”,“壞”得可愛。他對著自己毫無特點的臉思忖:要是胖起來像老師,或許還行!?
馬季看出了姜昆的心思,他對姜昆說:“相聲演員的藝術生命是靠創作保持的,只要有好的相聲段子,你就能在舞臺上贏得觀眾;反之,連臺都登不上。”一席話,讓姜昆茅塞頓開,他放棄了自己的“增肥”計劃。
姜昆進入文工團的第一項任務就是隨侯寶林、郭全寶、馬季等著名演員去東北兵團慰問演出。能近距離地看大師們的表演,姜昆樂壞了。坐在臺口,今天看這邊,明天看那邊,愛笑的姜昆笑得差點從椅子上掉下來。
兩天后,馬季找姜昆談話了:“這兩天有沒有收獲?有沒有想過表演當中的蹊蹺?”這一問把姜昆問愣住了。原來,姜昆只顧著笑了,什么都沒有注意到。“姜昆,現在你不是觀眾,而是專業的相聲演員了,你沒有權利光顧著笑!”馬季一臉的嚴肅。
姜昆的臉一下子羞得通紅,從那以后,他冷靜多了,再坐在臺口看節目,仔細地品嚼著演員們的每一句臺詞,注視著他們的一招一式……
而馬季把姜昆當作是一塊未雕琢的寶石,精心加以培養。回到北京,馬季不僅要求姜昆學說相聲,而且要他學寫相聲:“一個相聲演員能自己寫相聲,就像一個戰士自己能造子彈一樣,除非他犧牲,否則,他將能永遠戰斗!”
“四人幫”粉碎了!鑼鼓、隊伍、笑臉、歡歌,人們的感情像涌出閘門的水,一下子奔瀉出來。馬季一下子寫出了《白骨精現形記》、《舞臺風雷》等一些膾炙人口的相聲。姜昆又一次感受到了相聲藝術的魅力,他激動地趴在辦公桌上寫了起來。稿紙一張又一張,可是寫的不是像《白骨精現形記》,便是與《舞臺風雷》雷同。
一連憋了一個多星期,姜昆也沒有寫出可用的作品,他開始懷疑自己不是一個寫相聲的料。
1977 年元旦,姜昆結婚了,愛人李靜民是文工團員、當年兵團的戰友。一月中旬,馬季對姜昆說:“我準備去湖南深入生活,你跟我一起去吧,你應該從生活中去找相聲。”
姜昆告別了新婚的愛妻,來到了湖南省一個農業先進縣——桃源縣。在桃源縣,馬季帶著姜昆,不僅到化肥廠參加勞動,還到水利工地、“三八采石組”和女青年們開座談會。
在這里,姜昆找到了創作相聲的素材和主題。他以“采石組”的女指導員三推婚期的事跡為素材,開始編寫相聲《迎春花開》。馬季聽了姜昆的構思,看了稿子,說:“這么寫,路子就算對了。我再給你改改。”兩個晚上之后,姜昆拿到老師修改后的稿子,主題升華了,高潮也出來了。姜昆感到獲益匪淺。馬季看到徒弟出了作品,興奮地說:“我寫出了《新桃花源記》,你寫出了《迎春花開》,咱們豐收了!”
本子寫完,還要把它排出來,立在舞臺上。兩個相聲,馬季和姜昆互為捧逗,在縣里面演出了。演出結束,姜昆扶著老師走下舞臺。觀眾掌聲如潮,既為他們的精彩表演,更為他們之間濃濃的師徒情誼感動。
初戰告捷,姜昆信心大增。他對馬季說:“我要自己寫第二個作品!”“好!”這個字兒,馬季一連重復了好幾遍。接著,姜昆寫出了《紅色園丁》。馬季看了后,建議給腳本做大手術,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見。第二天,姜昆將改過的《紅色園丁》讀給馬季聽,他點頭了。
當姜昆和趙炎合說的《紅色園丁》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后,一夜之間家喻戶曉。很快各種贊美之詞接踵而來,年輕的姜昆有些飄飄然了。馬季把這一切看在眼里,當即提醒道:“播出去,就再寫新的!老得不斷地寫,這就是電臺工作的特性兒。”姜昆問:“那什么時候是頭呀?”他回答:“反正我在電臺干了二十多年了,還沒看見‘頭’的一絲影兒呢!”
在馬季的精心調教下,刻苦、努力的姜昆很快上路了。《喜事》、《科學院的春天》、《愛的挫折》、《如此照相》等佳作,相繼問世。姜昆迅速在全國走紅。
一次,姜昆和幾個朋友在馬季家聊天,一個非常好動的青年去廚房燒開水。一進廚房,就聽“哐”的一聲,像是踢翻了什么東西。聲音剛落,馬季隨即問道:“逮水逮著了沒有?”在座的幾位一聽,“撲哧”一下全樂了。絕了!一聲響,一聲問,活活地刻畫出這個愣小伙子的性格。
姜昆當即向老師討教道:“您怎么想到問他逮著了沒有?”馬季笑著告訴姜昆:“這是思維的跳躍,大幅度的跳躍。這個跳躍既在事物的邏輯之外,又在我們對這個人物行動舉止了解的邏輯之中,所以人們要笑。”
姜昆頓時領悟到,寫相聲光憑搜集與編造笑料是不行的,必須要有理論,要摸規律,要學會應用。馬老師的相聲“包袱”足,是和他摸規律、勤鉆、多思、常練分不開的。所以,他對“包袱”的組織和運用上能夠得心應手。
1980年的一天,馬季對姜昆說:“以后下去采風,不要跟著我了。”開始,姜昆還在心里犯嘀咕,以為老師不愿帶他了。賭氣的姜昆自己先后到哈爾濱、青島、江蘇、河南等地深入生活。每到一地,姜昆開座談會,廣交朋友,匯報演出,征求意見,寫了改,改了再改,反復推敲,直至滿意為止。
當他回到北京,把作品讀給老師聽時,馬季非常高興地說:“行,你寫出了自己的風格!”那一刻,姜昆明白了,老師之所以如此要求他,是為了鍛煉他!為教他怎樣往前走,老師是用心良苦的。
那一年,在馬季的指導下,姜昆寫出了《我與乘客》、《北海游》、《處長講課》等作品。
1996 年,山東電視臺為姜昆拍專集,記者采訪馬季,問他對姜昆的看法。馬季說:“姜昆有靈氣,能舉一反三,我平常點他一下,他準改,不但這兒改,以后在別的段子里他也改。我不說他記性好,我說他靈,他能吃透。”姜昆聽著老師的話,眼里涌滿了淚水,他知道,自己所謂的“靈氣”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馬季老師為自己付出了太多的心血。
馬季和姜昆,不僅合力打造了中國相聲的輝煌時代,他們水乳交融的師徒情,更是相聲界的一個佳話!
告別會上淚花流,托舉起弟子燃盡了自己
隨著參加大型演出的增多和在電視熒屏的亮相,姜昆已是中國相聲界的中流砥柱。但是無論多忙,他也要抽出時間打電話或者直接去老師家請教,補充新的知識,不斷地充實自己。
雖然名氣大了,但姜昆沒有一點兒浮躁,對老師畢恭畢敬,每次拿到好的段子,他都登門說給老師聽,請他指點。而馬季不論身體怎么樣,從不推托,細心地點撥,直到滿意為止。
老師的栽培之恩,30年來姜昆一直銘記在心。每年春節,他都提出要去給老師拜年,都被馬季拒絕了。馬季說:“拜年就不用了,初一到十五是演出的最佳時機,只要你能在舞臺上給觀眾獻上自己精彩的相聲,我比什么都高興。”
一年年過去了,一直沒有送給老師一個像樣的禮物,姜昆心里不免有些遺憾。機會終于來了。2006年是狗年,老師的生肖屬狗,老師平常也喜歡狗,家里養了京巴和黑貝。當姜昆得知中國集郵總公司出品的有2006枚世界各國狗的紀念章和狗的紀念郵票的郵冊時,他當即托人買了下來。當香港鳳凰衛視《魯豫有約》請姜昆與馬季到節目現場做節目時,姜昆便當著億萬觀眾的面,把它送給了恩師。
2006年的歲尾,新的一年即將來臨。人們屈指計算著日子,心急的人已將年歷翻到2007年。姜昆打算2007年的春節去陪陪恩師,誰知這個愿望卻再也沒法實現了;2006年12月20日上午10點25分,72歲的馬季因心臟病突發,不幸去世。
在得知消息后,姜昆淚如泉涌,一度痛哭失聲。他于第一時間趕到了北京市昌平區中醫醫院天通苑分院。11時40分,馬季的遺體被送到中日友好醫院太平間,姜昆親自抬著擔架走下救護車。姜昆親手為老師書寫并趕往榮寶齋裱制了挽聯:“青山永志馬季恩師一生說唱創新為百姓,高風已留樹槐先生萬代相聲笑灑人間。”他還專程到花店訂了60盆鮮花擺放在老師的靈堂前。他以此向恩師表達他無比的感激和無盡的懷念。
12月23日中午,為馬季守靈多日的弟子們又跪拜恩師。現場頓時哭聲一片。姜昆流著淚說:“老師請放心, 我們弟子一定繼承好您的遺志, 把您鐘愛的事業繼承下去。 老師您一路走好。”
12月24日上午,馬季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第一告別室舉行,來自全國的上萬名群眾自發前來參加吊唁活動。悼念活動結束后,姜昆帶領馬季的眾弟子一起來到告別廳前門,向前來悼念的群眾表示感謝。
一大批相聲愛好者圍了上去,“姜昆,馬先生走了,你可要舉大旗啊……”姜昆堅定地說:“我們一定會繼承老師遺志的,我們一定會把相聲發揚光大。相聲一定能夠繼續走下去,謝謝所有人的支持,謝謝你們。”
(責編/俞媛媛)
E-mail:amfyyy@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