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從幼年抓起,小事處處皆學問
袁光明,1993年進入四川邛崍市國稅局。家庭出身貧寒的他,對“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有著刻骨銘心的感受。也因此,到國稅部門工作這十幾年,原本只有中專學歷的他始終不放棄自學,并一步步獲取了大專、本科和研究生學歷。此外,出于當年在師范學校當老師的職業習慣,袁光明平時還喜歡閱讀師范教育、兒童性格品性、青少年心理分析等方面的書籍,每有心得體會,總會做個筆記。
1989年11月,兒子出生了,袁光明給兒子取了十分響亮的名字——袁帥。深信“養不教,父之過”的袁光明和妻子帥玉星做了個基本分工:當媽媽的主要負責兒子的生活起居,而懂得師范教育的他則負責兒子的教育和學業。
教育從幼兒抓起,小事里面學問多,孩子年幼時養成的良好習慣,將會使他獲益一生。還在兒子兩歲時,袁光明就開始規范他的語言,其中一條就是不準說“口水話”,表達語意盡量準確。兒子常常鬧:“我要玩嘛!”他非要兒子說清楚:“我要出去找小朋友玩。”這樣的語言表達,雖然還談不上主謂賓和邏輯思維,但卻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兒子的語言能力。
袁帥5歲的一天,問父親:“蜘蛛有沒有血液?”因為他看到童話書上寫到,毒蜘蛛被螞蟻咬死后,流了好多的血。遇到這樣簡單的提問,一般父母都會立刻做出回答。可袁光明卻不回答,他要讓兒子養成獨立觀察、分析客觀事物的良好習慣,于是他讓兒子自己去抓一只蜘蛛來觀察,然后他再告訴兒子其中的奧秘。
袁帥讀小學2年級的一個周末,袁光明帶著兒子和幾位老同學去吃飯。其間,袁光明有心鍛煉兒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他故意悄悄地對兒子說:“今天爸爸請叔叔吃飯,叔叔喜歡喝啤酒,可爸爸把飯錢付了以后,只有10元錢了,啤酒1元錢一瓶,你覺得爸爸可以給叔叔買幾瓶?”袁帥利索地答道:“買10瓶唄。”喝完10瓶啤酒,袁光明又裝出為難的樣子:“唉,叔叔還沒喝夠,還想要2瓶,你看怎么辦?”袁帥搖搖頭說,錢都沒了,沒辦法!袁光明說:“怎么沒辦法?你沒看賣啤酒的柜臺上寫著,回收啤酒瓶,每個2毛。我們把這10個酒瓶賣了,不又有2瓶啤酒了嗎?”類似這樣的“臨場教育法”,使袁帥逐漸養成了開動腦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
父子平等如朋友,重智商也重情商
父子應建立朋友般的關系,平等親密的父子關系是教育質量的保證。這也是袁光明的教育原則之一。由于父子關系的親近,袁帥把父親當做好朋友,什么事都不對父親隱瞞。袁帥小時候也有不少毛病,有的毛病還讓人啼笑皆非。上小學時,有一天下雨,袁帥和家住在一起的同班女生同坐人力三輪上學,兩人說好了,上學路上的2元車錢由女生給,放學路上車錢由袁帥給。沒想到他卻耍起了小聰明:到家后只付給車夫1元錢就想走人。車夫說:“你還少給1元。”他一臉正經地回道:“我們倆一共才132斤,只相當于一個大人的重量。所以車錢就該按一個人付嘛。”
袁光明知道這事后,沒有對兒子呵斥,也沒有完全不當回事,而是和兒子談心,他在肯定袁帥的“重量計費法”有其合理一面時,還告訴他:“可通常車價都是按人頭計算而不是按重量計算,這是一條公共規則,大家都應該遵守。”望著表情既親切又嚴肅的爸爸,袁帥不好意思地摸著后腦勺。看到兒子知道錯了,袁光明不再多說什么,告訴兒子今后一定要“合理運用自己的才智,因為,愛耍小聰明的人往往不是真正的聰明人”。
在對兒子的教育中,袁光明還特別注重“第七名現象”,根據他的追蹤,當年他讀書時的班上同學,以及他朋友的大學同窗,后來最有出息的往往不是第一、二名,而是“第七名”——是那些成績中等偏上的。袁光明認為,成績名列前茅的同學,往往過分專注于書本和考試,不少人因此成了“讀死書”。
這樣的現象讓袁光明堅信,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智商固然重要,但善于和人打交道的“情商”也很重要。為此,袁光明對袁帥的考試成績也看重,但決不強求他非考第一第二不可。小學期間,袁帥的考試成績在班上很難進前五。在這種情況下,袁光明仍注意培養兒子成績之外的愛好:袁帥不但在籃球、短跑方面成為學校的尖子,還學會了吹長號、薩克斯等樂器。
2001年,袁帥考入成都外國語學校。這個以外語教學水平高、高考升學率高而著稱的“雙高”學校是成都市數得著的重點中學,自然也是學習競爭格外激烈的學校。可袁帥入讀該校后,袁光明卻開始了家庭教育方面的“戰略性轉變”:他不是緊盯兒子的考試名次,而是更注重對兒子綜合知識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培養。為此,他不顧親戚數落他縱容兒子“不務正業,耽誤了太多學習時間”,也不管別人家的孩子在這種關鍵階段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再三鼓勵兒子積極參加眾多社會活動:在大熊貓基地做義務導游、參加學校鼓號隊的頻繁演出、參加成都市中學生田徑比賽、通過報名選拔參加中美學生交流活動、為新加坡《聯合導報》等眾多國內外報紙投稿,甚至還讓唱歌水平一般的兒子參加東方衛視“我型我秀”在成都的選拔活動。
還記得初二那年,袁帥以出色的社會活動能力和組織能力,相繼當選為校學生會主席、校電視臺臺長和校刊主編。兒子被選為校學生會主席后,回家對爸爸說:“同學都說我當官了,但我可不太想當官,怕考試分數受影響,是老師非把我提為候選人的。”袁光明為此專門找兒子鄭重談了一次,他對兒子說:“你想在學校拿最高分,并且淡化官念,這兩點我都很贊同。但我覺得擔任學生會主席和完成學業并不矛盾,而且還可以使你在許多方面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這個主席我支持你干,哪怕考試時分數跌幾分也不怕。爸爸不是官迷,也不是唯分數論者。爸爸只希望今后能看到一個有著綜合能力的男子漢!” 袁光明的話,讓兒子連連點頭,頗有所悟。
參與“學習型比賽”,靠實力贏得機遇
采訪中,袁光明多次談到“跳起來摘蘋果”的教育理念。他說,太輕松得到的成績,追求起來沒意思,而始終達不到的目標既缺乏動力也挫傷士氣;而經過艱苦努力達到的目標,最能增加興趣和自信。在這個理念下,從初三開始,袁光明“縱容”兒子不再把學習重心只放在應付考試上,而是積極參與各種鍛煉實戰能力的“學習型比賽”。
袁光明說,讓兒子參加各種“學習型比賽”,對兒子堪稱“一舉三得”:一是可以鍛煉他闖蕩社會的個人能力,比賽期間,做父母的不可能隨時陪同在兒子身邊,很多突發情況乃至生活雜事只能自理。二來激烈的比賽,對兒子既是知識方面的再學習,又能提高他的競爭意識、競爭能力和更強烈的求知欲。三是可以通過比賽檢驗兒子的學習,相對于坐在教室平心靜氣的卷面考試,實戰型比賽更能檢驗兒子臨場解決問題的能力。
袁帥讀初二時,在父母的鼓勵下,參加了四川省“新華杯”中小學生電視英語大賽,并一舉奪得冠軍。賽后,他對父母說:“我原來覺得這輩子能達到我們外國語學校那個英語主持人的水平就夠了,現在我有決心超越她。”
他說到做到。第二年,袁帥參加了央視“希望之星”英語風采大賽。這項比賽是內地英語競賽的“頂級賽事”,強手如林,要求選手具有高超的英語表達能力。大賽面向全國,分若干賽區進行海選,袁帥在初三和高一時,兩度以四川賽區冠軍身份殺進央視決賽,并兩度進入前六。接著又在世界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中獲得中國賽區冠軍;在央視“三星智力快車”中學生總決賽中獲亞軍。
頻頻參賽的袁帥這時剛進入成都外國語學校的高三班,很快就將面臨高考,很多家長恨不得孩子一天24個小時都撲在課堂學習和課外作業上。要好的朋友也對袁光明說,孩子參加這樣的活動,肯定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你可別讓孩子因為太多的社會活動耽擱了學習啊!袁光明笑笑:“放心,我這可是磨刀不誤砍柴工。”果不其然,通過不斷的比賽,袁帥取得了一系列驕人的成績,學習也沒有受到影響,按兒子的話說,比賽是實力的檢閱,既可以開闊眼界,提高自信心,也可以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
更輝煌的時刻到了。2006年10月下旬,聯合國計劃開發署主辦2006年北京模擬聯合國大會,來自全國28所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和7所中學的代表參加比賽,成都外國語學校決定讓袁帥和另外一名同學參賽。模擬聯合國大會是一項國際性的為高校學生組織的檢驗學生智力和綜合能力的活動,由青年學生扮演各個國家的外交官,用英語進行交流,以聯合國大會的形式,通過觀點闡述,政策辯論,施政綱領和決策思路的演講,熟悉聯合國的運作方式,展現自己的才能。17歲的袁帥代表非洲小國津巴布韋,他做了充分的準備,甚至別出心裁地給津巴布韋駐中國大使館打去電話,請大使館提供了大量相關材料,以“小小聯手,以小勝大”的外交謀略(即親近、聯合其他小國代表,使他們認同自己的方案),發揮自己出色的交際能力,輔以富有說服力的論辯以及和諧發展的施政提案,最終以超群的智慧能力,奪得大會惟一的個人獎——未來領袖獎,成為該獎項全球最年輕的獲獎者!負責人贊嘆說:“沒想到高手如林、才子如云的比賽中,一個17歲的少年居然能拔得頭籌,我想這決不是偶然的!”
在獲獎后的第一時間,袁帥興奮地給父親發了短信:“爸爸,我勝利了。我會用更多的勝利來回報你多年的心血!”看了兒子發來的短信,袁光明的眼睛濕潤了。
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因為袁帥出色的表現和突出的綜合能力,機遇再次向他招手:2006年11月初到12月下旬,袁帥先后收到了美國耶魯、哈佛、斯坦福等多所世界著名大學的留學邀請,其中耶魯大學更是“搶才心切”,率先于2007年元月提出免試錄取,并提供每年5萬美金的全額獎學金。經過思考,袁帥最終選擇入讀耶魯大學。在談到兒子取得的驕人成績,父親的臉上依然平靜,他說:“袁帥今后的路還長,作為父親,我愿和兒子在學習新知識、提高綜合能力的道路上互動互勵! ”
(責編/俞媛媛)
E-mail:amfyyy@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