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什么事難度大,我們會說“就像大海里撈針”,可你知道嗎?在大海里把一艘近千年的古船整個地打撈上來,還不帶破相的,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這艘古沉船名叫“南海Ⅰ號”,專家們為了保護它,還給它專門模仿海底環境在陸地上給它建造了一個“水晶宮”,怎么樣?這么大腕級的沉船你肯定沒見過吧!今天就讓你來飽飽眼福,親身感受一下“南海Ⅰ號”。
“南海1號”是怎么發現的
1987年8月,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廣東陽江海域尋找東印度公司沉船時,意外地在一艘宋代商船中打撈出200多件瓷器。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南海Ⅰ號”。從2001年至今,考古人員對“南海Ⅰ號”沉船又先后進行了8次試掘或物探調查,打撈出水大量的金、銀、鐵、陶瓷類器物以及萬余枚銅錢。
“南海Ⅰ號”是怎么沉沒的?是天災還是人禍?目前這還是一個謎。“南海Ⅰ號”沉船所處海域的海況簡單,沉沒海域沒有暗礁,海底平坦,水流情況也不復雜,航行線路沿著海岸線行駛,沉沒地點距海岸線只有18海里。據以上情況推測由于惡劣氣候原因導致“南海Ⅰ號”海難發生的可能性較大。關于“南海Ⅰ號”沉船,至今未發現任何古代文獻記載。
相關鏈接
世界五大著名沉船
“泰坦尼克號”是20世紀初最大、最豪華的郵輪,也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沉船,1912年4月15日,泰坦尼克號因撞上冰山而沉入了北大西洋海底,共有1503人喪生;瑪麗·羅斯號于1509-1511年建造而成,1545年7月19日在風浪里傾覆;路西塔尼亞號是一艘超級豪華郵輪,1915年5月7日被一枚德國魚雷擊沉;斯麥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建成的最大的戰艦,于1941年5月27日被英國海軍擊沉在法國外海;貝爾格拉諾號是阿根廷戰艦,1982 年5月2日,它在福克蘭戰爭中被英國皇家海軍艦船“征服者號”發射的兩枚魚雷擊沉。
為什么如此珍貴
“南海Ⅰ號”被稱作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珍珠,它的發現為“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豐富的物質證據。
南海Ⅰ號位于海面下20米深處,被2米厚的淤泥覆蓋著,盡管沉沒了近千年,但船體依然保存完好。整艘沉船沒有翻、沒有側,而是端坐海底,船體的木質仍堅硬如新,敲起來還鐺鐺地響。整艘船約有30米長、10米寬,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未曾發現過如此大的千年古船呢,而且能保存得如此完好就更加珍貴了!“南海Ⅰ號”對我國古代造船工藝、航海技術研究以及木質文物長久保存的科學規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標本。此外,南海I號被打撈上來后,預計將有5萬至8萬件文物隨船“浮出水面”,這些文物及其細節,都可能高度濃縮了當時的生活方式、貿易方式,極有可能為今天的世人展開一幅極為生動的宋人生活的“清明上河圖”!
·“南海Ⅰ號”上的文物雖然價值連城,但在專家們的眼里這些寶藏還不是最珍貴的,最珍貴的寶物應該是航海日記,它的作用相當于飛機上的黑匣子,但是因其在海水里很難保存,不知到時我們能不能找到這個“寶物”。
到水下去考古
要打撈“南海Ⅰ號”,專家們要首先組成一個水下考古工作隊,進行先期的水下考古準備工作。水下考古這項工作聽起來十分浪漫,但事實并非如此,這要求必須有出色的潛水技術,才能夠應付水下變幻莫測的復雜環境。“南海Ⅰ號”沉船被2米多厚的淤泥覆蓋著,考古隊員要扒開厚厚的淤泥和附著在沉船上的凝結物,才可能接近船體,這給每次只能在水下停留20多分鐘的潛水員帶來了極大的難度。而且考古隊員必須背著大約70公斤重的潛水設備,感覺并不十分輕松。
“南海I號”沉沒的海域表面看似平靜,其實水下水流湍急,潛水非常危險,而且海蟄叢生,水母也時常來湊熱鬧,被它們蜇到,就像被鞭子猛抽一下地疼。那些海底文物旁生長著的美麗珊瑚,也成為水下考古隊員一道道障礙。為了解救那些被“圍困”的人類遺跡,水下考古隊員常常被珊瑚扎傷。此外在水下如果一不小心,也很容易迷失方向呢!聽了這些,你還覺得水下探險是個輕松的游戲嗎?
·來看看水下考古隊員們的潛水設備吧,那可真是一樣也不能少,它們都是用來做什么的呢?
呼吸器——用于水下呼吸;潛水服——用來御寒;面罩——可以提高視力;壓鉛——在水下保持平衡;腳蹼——方便水下移動;潛水表——掌握潛水時間;潛水刀——防止水下絞纏。
精妙的“整體打撈”
被海底淤泥封存了800多年的“南海Ⅰ號”即將出水,但其歷經海水的沖刷、腐蝕,船體已非常脆弱。專家對“南海Ⅰ號”的打撈進行了多次研究和論證后,最終確定了“整體打撈”的方案。
“整體打撈”簡單地講就是將沉船、載物而它周圍的泥沙按照原狀固定在特殊的鋼制沉箱內,將分散、易碎的文物一體化,一次性吊浮起運。這可是個技術含量不低的大工程,首先,要制作一個巨型沉井,然后將它緩緩壓入淤泥里,整體罩住沉船,然后再從上沉井底部兩側穿引36根鋼梁,形成一個封底的“鋼箱”,最后把裝著“南海Ⅰ號”的“鋼箱”整體打撈出海。
沉井是鋼結構,俯視像一個碩大的“回”字,它分為上、下兩段,下沉井像刀刃一樣插入海底淤泥中,這是為避免起吊時,導致古沉船不穩。上沉井的設計則確保了泥沙不會外泄。當沉井整體靜壓到位后,真正罩住沉船的只有上沉井。到時候,潛水員會將上下沉井分離。裝著古沉船和淤泥的上沉井將被亞洲第一浮吊———“華天龍”吊到全潛駁船上,而下沉井將永留海底。
·“亞洲第一吊”華天龍的核心部分是全回轉吊機,臂架有109米長,正是它保證了“華天龍”能穩穩當當地吊起4000多噸的重物,并進行360度回轉,這樣也就保證了“南海Ⅰ號”的沉箱在起吊過程中保持穩定,最大限度地避免里面文物出現損失。
安家“海底水晶寶”
“南海Ⅰ號”出水后,將被整體拖運到專門為它建造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里。它還有自己的別墅呢,叫做“水晶宮”。在那里,專家們將對它進行“精雕細琢”的水下考古發掘。水晶宮整體水深為12米,模擬海底30多米環境,從南海抽海水循環流動進水晶宮,讓“南海Ⅰ號”保持原來近千年沉沒狀態,不讓古船散架。那時,我們就可以通過水下環形走廊俯瞰沉船的全景啦!
·隨著打撈“南海Ⅰ號”的巨型沉井入水,“南海Ⅰ號”的整體打撈工作也正式拉開序幕。關于“南海Ⅰ號”的打撈及其文物的后期保護等問題研究展開的中國水下考古也將迎來一個“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