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書蟲: 我國宋代大詩人蘇軾寫過“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詩句, 你們對廬山了解多少呢?
聰聰: 廬山有三美, 課文只說了其中的一美———云霧,另外兩美是飛瀑和絕壁。先說說飛瀑。“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這首千古流傳、經久不衰的詩句, 是李白在贊美
廬山瀑布的壯觀與神奇。到過廬山的人無不想去看李白筆下的“銀河”, 去親身感受仰望瀑布飛流直下的美景。廬山第一奇觀當推三疊泉, 白水飛瀑出于峻嶺絕壁, 經山川石階折成三疊, 墜入深潭, 落差百余米, 氣勢宏偉, 極其壯觀。再說絕壁吧。廬山東門進山可見高聳峻峭的5 座山峰, 峰巒疊嶂, 有種“只有天在上, 更無山與齊”的壓迫感, 這就是五老峰, 其中三峰最險, 四峰最高, 五峰最遠。站在四峰向北望, 進山時所見的連綿起伏的山巒一下子變成一座筆直的綠色屋脊, 正應了蘇東坡的名句: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小博士: 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數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蘊育了廬山無比豐厚的內涵, 使她不僅風光秀麗, 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民國時期, 蔣介石曾在此召開了11 次會議; 新中國成立后, 中共中央曾在此召開過黨的八屆八中全會( 1959 年) 、中央工作會議( 1961年) 和九屆二中全會( 1970 年) 。毛澤東主席主持了這三次重要會議。會場里至今保存著會議期間使用的許多資料、照片和部分實物。
豆豆: 我來揭開廬山的真面目吧。廬山聳立在江西北部的鄱陽平原上, 長江和煙波浩渺的鄱陽湖, 環圍廬山。廣闊的水面, 源源不絕地供應著豐富的水蒸氣, 海拔1474 米的廬山, 接受著四面八方來的濕潤空氣, 又迫使它們沿著山坡上升。濕空氣上升以后氣溫降低, 含水能力變小, 水蒸氣便凝結成無數小水滴, 飄浮在低處成霧,上升到高空則為云。小水滴隨著氣流的升降, 忽浮忽沉, 時云時霧, 云霧相連, 所以使得廬山真面目難以相見。
小書蟲: 我來補充一些描寫廬山的詩。從古至今有1500 余位文壇巨匠到過廬山, 留下了4000 余首描寫廬山的詩詞歌賦。詩仙李白曾寫下《望廬山五老峰》一詩:
廬山東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
吾將此地巢云松。
毛主席也寫過一首《七絕》:
暮色蒼茫看勁松,
亂云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
無限風光在險峰。
★配合蘇教版國標本第6 冊第3 課《廬山的云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