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巧合,幾乎所有的新手在第一次使用數碼單反相機拍攝人像的時候,都會詢問如何能將人像的背景拍攝得模糊一些,以便更突出主題人物。而在各大攝影論壇,我們經??吹竭@樣的提問:普通的卡片機如何像數碼單反相機那樣拍出背景虛化的照片?因為卡片機擁有海量的用戶,所以大家對它的關注自然就要多一些。Bokeh,焦外的朦朧之美
拍攝時,當我們把焦點對準被攝體之后,其背景如果特別復雜,就會影響我們的視線,使被攝體變得不那么突出。但很多時候我們是不能挪動背景的,那如何才能突出被攝體呢?顯然,把背景拍得模糊不清就可以解決問題。換句話說,就是讓照片的焦點之外變得朦朧。
圖1是一張典型的焦外模糊的人像照片,人像整體清晰可見,而后邊的樹林背景已經被虛化掉了,因此主題非常突出。拍攝這種背景虛化的照片,對數碼相機有什么要求?第一是鏡頭的焦距,長鏡頭最容易拍出虛化的背景;第二是光圈,在沒有長焦的情況下,使用大光圈是拍出虛化背景最有效的手段;第三則為CCD感光元件的尺寸,大尺寸的感光元件更容易虛化背景。
對于專業的數碼單反相機,即便焦距是50mm,哪怕使用F3.5的光圈,由于其感光元件的尺寸比較大,再加上鏡頭的品質,都很容易拍出這種效果。但對于普通的卡片機呢?其鏡頭和感光元件自然無法與數碼單反相機相比,不過使用F2.8以上的光圈、150mm以上的焦距。也能拍出較為理想的虛化背景。如今不少小巧可愛的卡片機都擁有大光圈和長焦鏡頭,譬如理光R5,雖然最大光圈只有F3.3,但是7倍光學變焦,最長焦距已經達到了200mm!類似的產品還有具有10倍光學變焦的尼康S10等。
如果你手中的卡片機只有三倍光學變焦,焦距在35~105mm之間,最大光圈為F3.5,甚至還是潛望鏡頭的。那就較難拍出圖1這樣背景虛化的照片。但是,你可以運用一定的拍攝技巧:首先,在拍攝時盡量拉近鏡頭與被攝人物之間的距離,拉大被攝人物與背景之間的距離;然后,選擇相機中的人像拍攝模式,充分利用空間距離以及卡片機中預設的人像拍攝參數,來拍出背景虛化的效果。
除了人像拍攝,卡片機在微距拍攝時的背景虛化能力也不錯,如圖2。因為在微距模式下鏡頭距被攝物往往只有幾厘米,而被攝物與背景之間的距離很容易拉大幾十厘米甚至幾米,所以隨便一款卡片機都可以拍出虛化的背景(可以說想不拍出來都難)。
小知識 Knowledge
Bokeh、一個來自日本的非正式英文單詞,中文意思是“散景”、即松散、模糊的前景或背景。它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廠家作為衡量鏡頭性能的標準,也是眾多攝友聊天時常談到的話題。
焦外,也有清晰的一面
虛化的焦外雖然看起來很美,但并不適合所有的照片,有一些場景的背景需要反其道而行,越清晰越好,例如風景攝影和建筑攝影等,如圖3。在這類照片中,我們所要表達的往往都是大場景,而非局部細節,因此模糊的背景只能是適得其反。
一般來說,數碼相機想將焦外背景拍得清晰,應當盡量使用小光圈。從這一點上來說,無論是專業的數碼單反相機,還是消費類的卡片機,都很容易實現。不過,大部分的卡片機都沒有手動功能,無法人為調小光圈值。因此容易出現拍攝人像時焦外清晰,拍攝風景時卻焦外模糊的現象。解決辦法很簡單:在相機自帶的場景模式中,人像模式的參數為大光圈,而風景模式的參數為小光圈,我們在拍攝風景之類的大場景時設對場景模式就行了。
PS,輕松實現焦外虛化
如果你對自己的卡片機拍出來的焦外虛化效果不滿意,還可以用Photoshop進行后期加工。第一步,使用套索工具或者鋼筆工具,將照片中需要保留的清晰主體勾選出來:第二步,選擇菜單“選擇”“反選”,并將主體之外的背景使用模糊濾鏡(如高斯模糊、鏡頭模糊),這樣照片就得到了焦外虛化的效果,如圖4(想獲得更好的虛化效果,可查閱前面的《PS魔法,模糊也美麗(上)》一文)。
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我們在對人像照片進行PS處理時,切忌不要單獨勾勒人像,而忽略了與人像處于同一焦平面的其他場景,如圖4中的長椅以及前景地面。這些與人像在同一焦平面上的場景,即便是用數碼單反相機進行拍攝,都與人像一樣是清晰可見的。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