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贊成vs.58.8%反對,一個針鋒相對的投票比例,出現在《中國青年報》社會中心的一個調查結果中。今年開學后,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作出規定,不允許大一新生自備電腦。校方稱主要是為了防止新生沉迷網絡和游戲。雖然已經不是
第一次,但是此舉又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輪辯論高潮。
皮疹性“矛盾”
無法治愈,總是會癢,又不影響大局,忍忍就過去了,“每年都有那么一回”。禁止新生做某事幾乎已經成為每年開學時期媒體報道的一個固定新聞點。
今年是“不允許大一新生自備電腦”,但實際上已經是新聞中的“舊聞”。今年的這幾所大學并不是第一,早在2000年,華中科技大學就規定,包括計算機專業在內的所有新生都不允許購買電腦,學校甚至還把限制新生使用電腦寫進了學生手冊。而在2002年和2003年,武漢工程大學和武漢工業學院相繼推出類似的舉措,并且加入了諸如“大二學生要購買需大學英語四級合格”之類的進一步限制性措施。
從今年網絡調查的41.2%同意和58.8%反對“不允許大一新生自備電腦”的情況來看,這個矛盾壓根就沒有在短時間內結束和找到答案的可能性,還得繼續存在下去。
我就是那41.2%中的一員
對于這個典型的皮疹性“矛盾”,41.2%的比例贊成,是一個相當具有說服力的觀點。
今年大三的小王,是一個看上去和普通年輕人沒有兩樣的男孩,但是他居然也贊成這個措施,小王認為,“大一的同學才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應該多花點時間去學習怎么生活,怎么結交新朋友,怎么習慣和適應大學里面需要自己去應付的一切,而不是天天關在宿舍里玩游戲。”他說自己大一的時候同寢室有一個同學就是這樣,家里給買了一臺筆記本電腦,“幾乎天天在宿舍里面上網、玩游戲。人邋遢得要命。”不過小王也表示“自己要是有條件,或許當時也會買一臺電腦,畢竟查找一些資料的確很方便。”
而另外一位比記者大將近十歲的塊頭大叔(網名),更是堅決的擁護者。“我就是那41.2%中的一員”,塊頭大叔說自己不僅知道這個事情,還專門去了調查網站進行了投票。“雖然我自己也用電腦和網絡,而且喜歡玩玩網絡游戲,但我是在有了事業和家庭之后才安排這些娛樂的。現在的大學生一個個嬌生慣養,什么都不會,不好好抓緊時間學習,玩什么游戲?”塊頭大叔更表示,“我們公司里面招聘應屆畢業生,大多數連基本的禮貌都不懂,不知道公司是做什么的、約了時間不到的、衣著亂七八糟的大有人在。雖然不見得他們都是上網和玩游戲給耽誤了。但是大學生們還是應該多想想怎么去學點有用的東西,學會怎么在社會上立足。”
網吧那么多,禁有什么用
當記者在自己的游戲公會里面問大家這個問題的時候,從學生會員那兒得到的幾乎都是同一個答案。
圣龍,今年大三,前一段時間換了校區,新校區對網絡管理很嚴格,導致他幾乎一個月沒有正常的上網條件。不過這難不倒他,到同學家、去網吧……反正天天依然能夠看到他在線。“我們學校沒有禁過這個,不知道為什么。不過咱們學校也一樣出“妖蛾子”,不禁止你用電腦,但是12點斷網、網絡要申請而且辦理速度極慢、帶寬永遠不夠(也和某些學生老下BT有關)等等怪象層出不窮,在學校上網總是會遇到問題。“圣龍告訴記者,自己在學校的成績不錯。每年能拿到獎學金,玩游戲家里也知道,反正成績不錯也不怎么管,“要管也管不了,上千公里,最多在電話里面說幾句,從小都習慣了。”“學校周圍有網吧。雖然不多,但是機器和網絡都還不錯,沒有電腦的同學基本都去那兒”,圣龍說自己不會去,一是自己有電腦,二是網吧的網絡安全條件不好,害怕被盜號。
最后,“網吧那么多,禁有什么用,他們一樣可以去網吧上網玩游戲。”圣龍對“不允許大一新生自備電腦”的評價十分簡單干脆。
自制力是管出來的么?
但凡是學校頒布的種種禁令,原因都五花八門,不一而足,但總有一個原因是長期有效的,那就是“學生自制力不足”。
自制力是哪里來的?難道是管出來的么?誠然,有效的管教的確能夠讓孩子明白道理,懂得做人,學會知識。關鍵就是管的方法和程度,是大人永遠要學習的一門課程。
我們可以看到,下各種禁止令的學校,其問題的核心還是“學校家長式管理”。學校是一個教書育人的地方,老師是一份崇高的職業。而大學呢,學生來自五湖四海,離家也很遠,學生們面對的是沒有家長管理的生活,于是我們的學校和老師,就自動地默認自己成為了學生的家長,也就自動地把家長式的管理方法應用到了學生身上。這樣有效么?
調查顯示,44.6%的受訪者相信“恰恰是因為平時管得太多,使得孩子缺乏自制力”。64.1%的人認為大人(包括家庭和社會)對孩子“確實管得太多了”。前文說過,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具有成年人的思維和行動能力。而學校和老師的這種家長式管理,不僅缺乏說服力,同時也限制了大學生某一方面的需求。不求疏導只求堵住,這種33切的辦法,生硬且無法得到學生的認同,更進一步甚至可以認為,這是校方推卸責任應付家長,只求形式主義只做表面功夫的一種“惰政”!
一方是對孩子式的管理手法,另一方是成年人的思維和行動能力,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大學生普遍表示對這種禁令“無所謂”,這并不代表他們接受,只能說明他們有自己的應對辦法。
與其因噎廢食,不如循循善誘
堵不如疏,是自古以來就已經明證的真理。禁令下達,雖然在短期內或許能取得一些效果,但是表面上的意義大于實際效果。大一不能用,學生可以去網吧,大二之后可以用。1:3,禁令在大學生眼中成為一個“笑話”。無形中校方的權威性也下降了很多,還導致了學生情緒上的對立。
一名武漢高校的老師,結合自己三年來的工作經驗,告訴了記者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帶了2004~2006三年的新生,第一年嚴格執行“大一不準買電腦”的禁令,實際效果卻不好。不僅有同學依然沉迷,并且在全校的《計算機基礎》課程考試當中沒有通過的學生數量排在全校前列。第二年他改變做法,不再一刀切。建議大一上學期不要自備電腦,下學期不提倡也不反對。對染上網癮的同學,采取讓家長托管電腦等措施,效果明顯比第一年好:2005級學生沒有因為不禁電腦而導致沉迷網絡的人數增加,而計算機考試的優秀率卻大幅上升。第三年他更進一步,不僅鼓勵有條件的學生早買電腦,同時加大對新生的輔導和學生之間一對一的幫助,不僅保持了上一年的成績,沉迷網絡的學生也在同學的幫助下脫離了出來。
這個例子很清楚地證明了,真新生能否用電腦根本就不是問題的關鍵,校方和老師是否花心思去解決問題才是癥結所在。“我們也想和老師交朋友,但前提是他們不當我們是小孩子,能夠和我們平等的交流。”一名大學生在記者調查的時候如此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