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愚謙
最近的歐洲形勢,又有了新的變化。歐洲和美國的關系剛剛改善了一點,現在忽然又緊張起來。它的起因是早些時候美國和東歐的捷克和波蘭單方面達成協議:美國可以在他們國家裝置最現代化的軍事裝備——反導雷達基地和反導基地。
雖然美國官方宣稱,這是用來防備伊朗的軍事進攻,與俄羅斯無關。但是,仍然引起俄羅斯反面的抗議。
和美國關系忽趨緊張
西歐國家的國民、也就是美國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所說的老歐洲國家,為此大為震驚。因為捷克和波蘭已是歐盟成員國,歐洲憲法草案規定,凡是歐盟成員國,一切外交方針要統一對待,任何國家不準擅自和另外一個國家簽訂軍事條約。而且美國也是北約成員國,也不能單方面地在這么重大的問題上自由行動。這么一來,歐洲大亂了。
德國類似CNN的NTV新聞電視臺,每周一晚上有一個類似香港鳳凰衛視的《鏘鏘三人行》節目。所不同的是,他們只討論國內外政治大事。近期的題目是“布什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將把美國帶向何方?”
在德國影響力極大、威信極高、現年80歲、曾經在阿富汗、中亞、中國、東南亞、印度、巴基斯坦住過的德國著名記者彼得·肖應邀和另外一位能說德文的美國駐德記者A君對話。
誰都知道,當晚的主角是肖先生。當天晚上,談話的重點是環繞以下幾個主題進行的:美國駐兵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前景;美國在波蘭和捷克建雷達和導彈基地的目的何在?歐盟的前途。由于討論內容是當前社會上的熱題,當晚的收視率據說打破了該節目的紀錄。
“一場永遠不會勝利的戰爭”
當美國記者A先生責備德國不支持美國的伊拉克民主戰爭、認為歐美有共同的利益、應該聯合行動時,肖先生立即駁斥說,歐美目前根本沒有什么共同利益。在阿富汗,在伊拉克,軍事行動一切要聽美司令部指揮,而美司令部不向參與國提供信息。這是什么聯合?
他批評美國說,美國遠在美洲,為什么管那么多閑事?蘇聯在阿富汗曾派駐過20萬軍隊,一無所獲,你們就治理得好?塔利班本來是美國的反蘇支持者,和伊拉克的薩達目一樣,現在成為美國的頭號敵人。你們反對塔利班,說他們是恐怖主義者,結果現在呢,鴉片、海洛因的生產又在阿富汗興旺起來。
肖先生反過來責問,你們怎么能保證,現在親美的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新政府,將來會忠于你們?美國投入千億美元的結果,不是帶來民主,而是帶來死亡和內戰。阿富汗的游擊隊是看不見的敵人,你們正規軍能對付得了他們?
美國明知,這是一場永遠不會勝利、只會制造更多死亡的戰爭,但是仍繼續增兵,這等于是拿士兵去送死。20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許多歐洲國家都參與了,耗費了巨資,最后毫無結果。老歐洲國家不支持攻打伊拉克戰爭是完全有道理的。
關于美國在波、捷設立反導導彈和雷達基地,美國記者表示,這是保護歐洲不受伊朗的侵略。肖先生立即反駁說,這是天方夜譚。目前伊朗離能制造核武器還遠得很,美國匆匆忙在歐洲建立反導導彈基地做什么?
制造新冷戰
美國記者不小心失言地說,“當然,美國之所以挑選波蘭和捷克,是因為他們對俄羅斯更了解。”這句話忽然說漏了嘴,引得旁聽者大笑起來。因為他剛剛還強調美國在波捷設立基地不是對著俄羅斯來的。
肖先生接著馬上表示,這個單方面的行動非常危險,因為這是在挑撥歐盟之間的矛盾。照理說,歐洲成立聯盟,其目的是實現歐洲的經濟、政治一體化,現在歐盟已經發展到27個成員國,已經很難統一認識,各抒己見,現在,美國又插上一腳,看來,這個聯盟很不穩固。美國單方面和波蘭、捷克簽訂建立導彈基地的協議,這無形中又恢復冷戰,使歐洲形勢又緊張起來。
肖先生強調,第一次海灣戰爭,美國在伊拉克投放了許多帶有放射性的炮彈,嚴重污染了歐洲的空氣,美國撤軍走了,卻影響了鄰國國民的健康。現在,美國在德國的近鄰捷克和波蘭設基地,萬一發戰爭,核彈頭難道不會掉到德國的土地上?
美國駐捷克僅僅有9個導彈設施,就可以防俄羅斯的幾百個核彈?這是布什總統想借此控制歐洲,就好像在日本和澳大利亞建立軍事聯盟來包圍中國,實現他的全球戰略。美國布什也不想想,他能制服得了中國嗎?
目前,在歐洲的緊張局勢,并不是在伊朗,而是在一觸即發的巴爾干半島上。就像現在在阿富汗,緊張局勢不是來自塔利班,而是阿富汗政府沒有足夠的警察和軍隊來控制整個國家。伊拉克目前最嚴重的問題是軍隊里的官兵分別忠實自己的派系,互相不信任,常有摩擦。別說再派2萬人,就是再派10萬人也無濟于事。
不堪目首話當年
今年是歐盟50年的誕辰年,照理應該大事慶祝,想當年歐洲6個國家成立了“共同市場”。德國、法國、意大利、盧森堡、荷蘭、比利時,共同達成協議,絕不再有戰爭。簽訂了免稅、自由交通、經濟互利等基礎協議。
一直發展到今天,成立了歐盟,現在已發展到27個成員國,有5億國民,上百種民族和語言。他們有共同的護照,有共同的金融市場、勞動市場。這么一個龐然大物,出現了上面的不諧和,當然會帶來人們的極大憂慮。
波蘭、捷克和美國單方面簽訂導彈和雷達的基地建設協議,說明人們對蘇聯過去對這些東歐國家的所作所為,尚有余悸。
可是老歐洲國家也不愿意再見到以往的冷戰,因而出現了所謂的老歐洲和新歐洲的政治上的極大分歧。
目前已經有媒體批評歐洲聯盟執行著并非由歐洲國民投票的民主制度。而是由一小撮國家行政領導人磋商、達成協議來決定歐洲對外對內政策,這樣做并不合乎民主制度。
但是又有媒體說,如果是由上億的歐洲國民全體投票,那么歐元肯定不會面世,東歐一些國家也肯定不會被接納。
據筆者的記憶,德國的前總理施密特和法國總統希拉克都不贊同歐盟東擴。他們早就意識到。當有更多國家加入到這么一個龐大的政治組織來的時候,必然會造成極大的分歧。
(摘自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責任編輯:覃福貴)
海外星云 200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