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然
在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美國向世界各國,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提供了大量經濟援助,總數已超過一萬億美元,成為全球捐獻最多的國家。美國人樂于捐獻的背后,有著怎樣的心理和文化背景?
聚斂財富必須有所回饋
美國著名經濟學評論家查理·蘭伯特曾說過,“在美國,你可以隨心所欲地聚斂財富,只有一個條件,你必須有所回饋,而且必須有人注意你這樣做。”美國1917年出臺了一系列的免稅政策鼓勵捐贈,國家稅法不僅鼓勵富豪捐贈,成立各種慈善基金會,幫助窮人,從事公益服務;同時,也鼓勵不是很富有的人,從自己的工資中也拿出一部分錢來捐贈,以此可以免除自己的所得稅,這一政策長期不變,捐贈后來就慢慢變成了一種社會習慣和普遍現象。美國人捐獻的金錢已經達到了一個天文數字。美國人的捐獻像是在進行一場冠軍賽,20世紀80年代,商業大亨郎埃圳捐了3000萬美元;90年代,有線新聞網總裁特納捐給聯合國10億美元,而他總共才有30億美元資產。在20世紀結束前,美國捐款冠軍是微軟總裁蓋茨,他曾一次捐了20億美元,更新了美國所有中學圖書館的計算機。
捐獻來自老百姓
在美國,有數以萬計世界聞名的大公司,還有據說全世界70%的百萬富翁也生活在這里,但如果你以為這些令人感觸的捐獻來自他們,那你就錯了。其實,美國每年上千億美元的捐款,85%來自美國普通老百姓,可以說是涓涓細流匯成金錢的大海。只有10%的捐款來自公司企業,5%來自大型基金會。美國老百姓平均捐款占收入的3%。
1997年11月,新澤西州的居民包葉爾中了“六合彩”,金額1100萬美元。這位從沒結過婚的72歲老人,平時總是準時到教會,但這次她遲到了。教友以為她中了頭獎,不會再來教會,但彌撒開始20分鐘后,她蹣跚地走進教堂,解釋說她的舊汽車半路□錨,要送到車行修理。隨后她宣□,把“六合彩”的獎金一半捐給教會,一半捐給當地救火志愿隊和救急隊。
雖然美國的一份民意調查顯示,在問到中了彩票怎樣花這筆錢時,33%人回答要把大部分錢捐給慈善事業,但絕大多數的美國捐款,既不來自大富翁,也不來自那些彩票的中獎者,而是來自千千萬萬普通人每月幾元,幾十元固定的小額捐款。比起大款來,低收入家庭的捐款金額在其總收入中所□的比例更高。收入在10000美元以下的家庭捐出收入的5.2%。可是,收入在10萬美元以上的家庭,其捐款比例僅為2.2%。這也許是因為低收入的人更接近社會底層,更理解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的需求。我認識一位叫帕瑞德默的美國女士,每個月給一個環保組織捐5美元,已持續了25年。我問她為什么這樣做時,她笑著說:“捐獻是我和世界的聯絡渠道。”遇上災難性的大事件,美國人的捐獻更是踴躍,5年前的那場911事件,全國各地要求捐款,捐物和獻血的電話如此之多,使得當地賑濟機構無法承受。“美國紅十字會”收到的捐款太多,以至于募捐組織者會把錢轉捐到其它項目上。像特納捐給聯合國10億美元一樣,美國人并不是都把錢捐給自己的國家,而是捐給世界各地需要的人。海地的饑民、索馬里的災民、波斯尼亞和科索沃的難民、還有中國的洪水、中國臺灣地區地震中的災民……都是美國人捐贈的對象。
也許你會說,美國人樂于、捐獻是由于他們的富裕,但以我在美國生活的經歷來看,事實并不如此,有很多美國人(尤其是老年人)生活十分簡樸,開著上了年頭的舊車,住著年久失修的房子,去最便宜的商店購買減價的食品,然而,他們卻非常樂意公益事業,將自己省吃儉用的積蓄捐獻出來,用他們的話說,這是在回饋社會。他們認為,很多事情不應該由政府管,而應該交給社會,真正實現大社會,小政府。
“洋雷鋒”
美國人的捐獻意識恐怕從他們小時候起就得以培養。我兒子入學不久,家長就收到了學校的書面來函,希望我們伸出雙手,幫助其它小區里貧困的學生,給他們捐助一些學習用品。學校的來函印刷精美,措辭懇切,作為家長自然不會放棄這么一個培育孩子美好心靈的機會。當晚,我們就帶著兒子來到超市,由他挑選了一盒精致的彩色畫筆,第二天讓他親手放人了學校的捐助箱中。這樣的事情幾乎發生在每個小學和中學,所以我想,對于孩子來說這些情景都會深刻地印入他們幼小的腦海,對于他的一生都會有著難忘的印象。
后來,我又得知,美國主要的名牌大學都是私營的,靠捐款運轉,例如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等,每年的預算達幾千萬美元,主要的來源就是來自社會各界的捐獻,其中很大部分來自該校畢業的學生,而這些學校的校長一半以上的時間用于募捐,由于數額的巨大,捐款超過100萬美元以上的人校長才能親自接見。由此可見,美國人的捐獻已經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并以此為榮。
美國人不僅捐獻金錢,更捐獻時間。義工,即提供義務服務,在美國早已是一個普遍現象。例如,1993年的“國際海岸清潔日”,全美有22萬義工在幾千里海岸線和河邊清掃掉了2400噸垃圾。1993年冬天,舊金山北部小鎮帕塔魯馬的一名12歲的女孩失蹤,小鎮民眾自發地成立了“尋找中心”,參加尋找的義工多達1500多人。要知道,小鎮全部居民才4.6萬人。1995年7月初,來美國康涅狄格州麥迪遜鎮參加“殘疾人運動會”的尼泊爾運動員馬利溺水失蹤,當地上千名居民手拉手組成人墻,在海岸邊水里進行過濾式篩找。
在我鍛煉的健身房里,義工提供著清潔,修理和培訓等等,這里面有退休在家年近B0的老年夫婦,也有還在高中就讀的學生,在傍晚散步的途中,經常也可以看見那些金發碧眼的美國主婦在清掃小區的街道和公共的草坪。但你千萬不要以為,只有閑散人員才會去做義工,事實上,絕大部分的人是利用自己的工余時間做義工,例如,在我上課的ESL(英文學習)班里就有一個女教師,不僅利用下班后的時間來給我們教授英文,更令人感動的是,因為沒有人照顧,她還必須將自己才幾個月大的孩子帶到課堂,經常看見她一只手抱著孩子,另一只手拿著粉筆講課,她的腳邊,是一個小小的搖籃,孩子安靜的時候,她就把她放進去,有時孩子哭鬧起來,她又不得不把她抱在手上,可想而知她的一堂課下來會有多么的累!這樣的事情在美國可以說是司空見慣的,怪不得這里的華人會管他們叫“洋雷鋒”,我對于這些人,總是發自內心的欽佩和尊重。
(責任編輯唐馨)
海外星云 200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