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睿
復原驚人憑意志
今年2月20日,中國臺灣著名的馬拉松選手林義杰與美加選手查理·恩格、雷·薩哈布一起,共同完成了111天橫越撒哈拉沙漠的壯舉。見到林義杰時,他的身體已無大礙,惟有膝蓋需靜養半個月。他脫下襪子,原本長滿水泡、皮開肉綻的腳板,活動結束才8天就幾乎痊愈,令人覺得不可思議,只有小趾因長期穿步鞋擠壓變形成毒蛇頭部的三角狀。
“我的復原能力一直很強,跟意志力有關。”林義杰說:“那就像醫生替病人搶救,還是要靠病人的求生意志。這次活動,每天跑80—100公里,甚至最后5天總共睡7小時,跑500多公里。活動過程中,當天再累、連續拉肚子90天,我都能跑,但是活動結束的第二天,就不能走路了,能完成任務,80%都靠心理堅韌度。”
橫越撒哈拉的活動由美國選手查理·恩格籌劃兩年才成行。恩格44歲,有兩個小孩,是美國電視節目制作人,曾多次和林義杰在各項極限馬拉松比賽中較量,也因此成為很好的朋友。他找影星馬特·戴蒙的公司贊助此項活動,馬特·戴蒙不但出資900萬美元,并組成團隊記錄整個過程,還為這個活動想了主題“重視水資源”。
林義杰說:“有一天我看到一個7歲的小孩,深夜坐在沙漠里哭,他說他爸爸騎駱駝到200多公里外去取水,臨走前給他一罐1.5升的水,要他活3天。撒哈拉每分鐘都有一個小孩因水污染而死。”
領悟生命尋找感動
這已是林義杰第三次踏上撒哈拉,之前他曾在這片荒漠中遭遇過沙塵暴、迷路以及飲水用盡、靠咬破嘴唇吸血止渴,幾番在死亡邊緣掙扎,抵達休息站時為死而復生痛哭。他說:“跑步過程中,當生命力快結束時是很痛苦的,但是只要享受那個痛苦的時空,最后會覺得靈魂超脫了肉體,忘記身體的痛苦。”
“整個過程是一種美妙的感覺、一種感動,更感謝身邊所有的一切。我一直參加長跑很大的原因就在追尋這種感動。我們三個其實不厲害,也不是什么英雄,我們只是執著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希望這種精神消失。”
在那些看似永無止境的賽事路程中,他孤獨地一步步跑著,腦中回蕩的除了身體各處傳來的疼痛訊息和隨身聽的音樂外,就只有自己和自己的對話:“我跑步時常想到世界真的很大,而臺灣,大家在一個小島上互相攻擊有什么意思?我看到外面的人這么團結合作,他們一直進步、做想做的事,而不是內訌爭吵,我看了很感動,覺得臺灣真的是在原地踏步。”
“撒哈拉有很多土匪,也都是戰區,很多國家為了石油打仗,我們背后有很大的團隊在搜集情報以及和各國溝通。而我之前去南極,那里的美雖然讓人感動,也讓人憂心。因為溫室效應讓南極的冰雪不像過去在照片上看到的,很多冰山都在融解,兩年前甚至下雨而不是下雪。我真的覺得石油趕快燒完最好,這樣世界就沒有車子污染空氣,也不會有戰爭。”這些道理也許很多人都聽過了,但這卻是林義杰憑雙腳走過、雙眼目睹得來的領悟。
賭氣賭出世界馬拉松冠軍
林義杰的想法很簡單,也很單純,一直強調每場比賽支撐他的力量,只是“參賽者都知道我來自臺灣,所以我不能倒,而且我還能呼吸,不試一下,怎么知道自己不行”;但實事上,有很長一段時間,他跑步只為了向父親證明跑步也會有出息。
林義杰從小就愛跑,中學參加田徑隊,一心望子成龍的父親還能接受,但當他中學畢業,決定以跑步為志向時,父母就不能接受了。他不顧父親的責罵,提著兩袋行李,到以田徑聞名的西湖工商找潘瑞根教練。
如今在成淵中學任教的潘瑞根回憶說:“義杰來找我,我看他身高才150多厘米,心想你這個小學生來干嘛?他眼睛一直看著我,好像在說:‘拜托你一定要收我,我會努力練習、聽你的話。他的眼神有一種滲透力,當時我教田徑十年,從沒遇到過這樣的學生,就給他安排床位。”
“隔天他就遇到我開的菜單:200米沖刺20趟。那是高二學生的量,他很拼命地跑完。我看到他抱著樹干喘氣,汗水滴在地上都快把螞蟻淹死了,知道這個孩子不高,競速絕對吃虧,可是其他的選手都倒了,他還能跑雙倍、再雙倍的距離。”
林義杰也清楚自己的長處與限制,因此在重考考上臺北體院后,于1998年參加“100公里超級馬拉松”,跑到心臟疼痛、鼻血直流,拿下第三名。到了大四,他更參加“24小時馬拉松賽”,這回他全身痙攣、失溫,急救休息后,繼續參賽,終于拿到冠軍。但他因賽后需要休養,無法參加大專運動會,老師無法諒解,給他的一科專業成績打了不及格,使他無法畢業。潘瑞根說:“他打電話對我說:‘我5000、10000米跑不過人家,去參加24小時馬拉松錯了嗎?說著說著都哭了。”
但林義杰終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跑道,就是以性命當賭注,才能換得榮耀,并引起父親的注意。終于在2004年,他在“阿他加馬寒漠馬拉松”奪冠,父親意外現身慶功會,并向他道出了第一聲“恭喜”,林義杰不知所措地淚水嘩嘩直流。
“后來爸爸跟我說,他看到我不是游戲人間,是很認真在做人生該做的事,也默默地為臺灣爭取榮譽。之前比賽,我心中總會想起父母親,想證明給他們看,那次談完后,我心里一塊石頭掉下來了。我們現在很好,如果我在比賽中喪命,我最遺憾的是和爸媽相處的時間太短。”林義杰說。
征服北極換跑道
做任何事都有計劃的林義杰,每次都會定下目標,然后克服萬難,一一實現。
目前,林義杰正在申請哈佛及斯坦福大學的博士班,他計劃明年帶3個學生,完成北極1000英里馬拉松賽后,就赴美攻讀運動心理學博士,鉆研他從跑步過程中領悟的意志力的奧妙,并打算以后當心理醫生。
“我想把北極馬拉松當成人生代表作。生命就是70年,不要把生命都花在跑步上,該去體驗其它的事。”當問到,之前他說跑步是他的生命,怎么會放棄呢?他這才說:“跑步太寂寞了,棒球有隊友,跑步,只聽到自己的呼吸聲。”
(原我臺灣《一周刊》)
(責任編輯胡文婕)
海外星云 200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