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宛妤
“終身雇用制”的神話早已破滅,大公司、大企業不再是可供我們吃喝一輩子的鐵飯碗,小企業正在流行。到小公司上班不再是屈就的代名詞,相反,小而美且能掌握趨勢、獲利豐厚的公司,往往是高薪分紅的同義詞;在小公司一人可分飾多角,十八般武藝樣樣能學,不論是和公司一起成長,還是將之當成職場跳板,都進可攻、退可守。
小而美照樣令人景仰
美國《Inc.》企管雜志總編輯鮑·柏林罕(BoBurlingham)在《小巨人》(Small Giants)一書中宣示了一股小企業帶來的新興勢力,這些小企業為了追求不同于“規模”的成就,拒絕捧上門的鈔票,甚至不惜放棄壯大的機會所帶來的利潤,寧愿在困境中搏出另一條生路。它們不但做到了,而且具有突出的經營績效,也得到了普遍的認同。
美國服裝設計師塞利馬(Selima Stavola)的“一人公司”賺了不少錢,他說:“當你成為一個有品牌的制造大廠,就不再只是一個人,我為我自己的作品感到非常驕傲,絕不會為錢妥協。”這位設計師堅持只為能讓自己產生靈感的顧客服務,他聲稱:“如果我對這個人沒感覺,就不會產生一股讓他變得更美的創造動力,因此,我工作的最后結果不是支票,而是這個客戶看起來有多美。”
美國著名美食餐廳“辛格曼熟食店”自1982年創辦以來,許多人建議其開分店并請求加盟,然而老板溫斯威格卻強烈反對,他不愿意花時間坐飛機去別的城市看一家普通的辛格曼餐廳,“一旦你復制原始的想法,它就失去了獨特性”。為了堅持服務質量,他放棄登上全國美食連鎖店大王寶座的機會,寧愿只成為傲視群雄的地方企業。
舍大求小賺更多
如果請你選擇服務的企業,你會選擇“營業額1000萬但賺錢”,還是“營業額1億卻不賺錢”的公司?顯然,在賺錢公司里的員工,才能擁有基本的保障。
臺灣104人力銀行營銷總監邱文仁表示,小公司如果賺錢,福利絕對比大公司來得豐厚,她以某家5人小公司為例,該公司老板經常送勞力士、伯爵表等貴重獎品給員工;因為分母小,年終獎金動輒上百萬新臺幣;員工對老板有不滿意也可直接表達,人數少讓他們之間的互動變成一種默契,創立十多年來,員工5人從沒變動過。
邱文仁表示,對求職者而言,小公司的保障在于產品和服務是否具有市場性、老板是否值得信賴。
在由一群年輕人主事的臺灣“戰國策”網絡公司里,員工享有一項特殊待遇——無論職位高低、新人還是舊人,全都有“董事長椅”可坐。這得歸功于該公司負責人林尚能早前的工作經歷:“以前我曾待在一家依員工職位高低配備不同座椅的公司,那時我就想,如果有朝一日自己當老板,一定要讓所有員工都能坐最舒適的董事長椅。”
當然,公司員工在意的,絕不只是舒適的座椅。在“戰國策”,員工不僅獲得高于同業30%~50%的薪資與一般福利外的績效獎金,享有每月聚餐和每年兩次的旅游機會、每月一天的支薪病假、每月一次3小時的支薪外出情緒假,甚至還有專為女性員工設置的支薪生理假等。若是大公司,這些彈性措施恐怕是天方夜譚。
專攻多媒體及動畫制作的臺灣“躍獅影像科技”采用精兵制度,設定員工不超過15人。該公司創意總監姚開陽表示:“我們公司不培養天才,而是讓天才可以充分發揮!”在“躍獅科技”,每位員工都有機會成為創意內容新貴,這在500人的公司里是不可能實現的。雖然公司沒有明文規定員工福利,但公司利益由員工優先分享,賺錢多,大家福利多,賺錢少就大家一起煎熬。仿佛是生命共同體,曾經走過的艱苦時期,反而造就了員工的向心力,因此,在“躍獅”內待了七八年的員工大有人在。
小巨人必備條件
在柏林罕的《小巨人》一書中提到的公司,它們的規模與成長不是重點,而是共同具備了某些成功的特質。他們的共通處更可作為你創業、轉型或就業的開創性指標。
選擇別人所不選:這些創辦人選擇了成功企業沒有選擇、也不愿意跟隨的另類道路,創立自己愿意奉獻畢生心力的事業,而非順從地接受外部力量所塑造的企業形式。
營造小區群體:每家企業與所在地區有非常密切的關系,他們與小區建立雙向交流,不僅回饋小區,也扮演模范企業公民的角色。
特別重視與顧客和供貨商建立親密關系:包括通過個人接觸、一對一互動,以及共同承諾實踐諾言等,這在大規模企業是看不到的。
親密的工作環境:就像功能齊備的小型社會,努力滿足員工身為人類的各種需求:除了經濟需求,還包括創意、情感、精神,以及社會需求。
不同的結構與治理模式:小型企業擁有很大的自由空間,能建立適合本身的管理制度與方法,有些甚至教導員工成功創業所需的財務、服務、領導等相關知識。
懷抱熱情:領導者對于公司所做的一切都懷抱熱情,對自己的事業、在自己公司工作的員工,以及顧客和供貨商,有非常深厚的情感。
編輯:李丹霞
電子郵箱:hwxyldx@126.com
海外星云 200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