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訪問了美國在中東的兩個重要盟友也門和阿聯酋。一位華盛頓外交界的人士透露:“伊朗總統內賈德前些日子,曾向敘利亞發出了訪問邀請,但巴沙爾不但沒有動身,甚至也未給出公開解釋。”
在也門訪問期間,巴沙爾與該國總統薩利赫探討了巴勒斯坦派系爭斗、黎巴嫩動蕩局勢、伊朗核專案、伊拉克和索馬里等地區性問題。而就在巴沙爾到訪兩日前,美國近東事務助理國務卿大衛·韋爾奇,也剛剛訪問了也門。這些舉動,令人猜想大馬士革是不是已決意擺脫伊朗的影響。
自從黎巴嫩前總理哈里里2005年2月遭暗殺后,被質疑為幕后黑手的敘利亞,一直承受著巨大的國際壓力。由于缺乏強大的軍隊和能帶來外匯收入的石油資源,敘利亞被認為是從德黑蘭延伸至地中海的反美陣營中最薄弱一環。
伊朗算盤中的勢力范圍,從德黑蘭一路伸展到伊拉克、敘利亞,最終至黎巴嫩。敘利亞此時拋棄伊朗,并選擇美國期望的方向,必然使伊朗的勢力范圍出現斷層。作為伊朗的阿拉伯盟友,敘利亞除了長期扮演著外交中介的角色,還是伊朗產品和產業的出口市場。
美國一位曾效力福特和卡特兩屆政府的伊朗問題專家指出:“由美國前國務卿貝克和前國會議員漢密爾頓領導的伊拉克問題小組,最近提交報告,建議‘拉攏敘利亞,使之脫離伊朗的控制。如今巴沙爾怠慢伊朗,緊接著訪問阿聯酋,無疑表明美國這種策略已初見成效。”
在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2006年夏天發生長達一個月的武裝沖突后,敘利亞的地域政治立場,便出現了改變。敘利亞政客們一致認為,目前是與以色列達成和平協議的最好時機。巴沙爾頻頻呼吁與以色列進行和平談判,就是明證。
敘利亞如果拉近與以色列的關系,必然要犧牲與伊朗的盟友關系,因為伊朗與以色列可謂不共戴天的冤家。2005年在德黑蘭回答記者的提問時,伊朗前副外長維伊茲表示,“若敘利亞打算與以色列交好,那是它的事。我們不支持,也不干涉。”
但他又說:“敘利亞將會得到我們的外交支持。至于其它,則將視乎敘利亞所堅持的立場。”言外之意,伊朗外交官僅會口頭上支持敘利亞,但若大馬士革無助于伊朗實現其外交目標,恐怕任何實質性的幫助也不再會有了。
即使巴沙爾決定走親西方路線,這也不是第一次突如其來的政策轉變,而這也并不意味著與伊朗一刀兩斷。在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前總統哈菲茲·巴沙爾(Hafez AI-Assad,巴沙爾的父親)就派出坦克部隊,協同西方多國部隊對伊拉克作戰。
當時哈菲茲的這一舉動,曾令不少分析人士瞠目結舌。不過事實證明,哈菲茲這一步著重務實而放輕意識形態的棋,的確沒走錯:后來,在美國的“默許”下,敘利亞如愿以償地將黎巴嫩置于其控制之下。
美國中東問題分析家富勒指出:“更有可能的是,巴沙爾會受海灣國家說服,甘愿在他們與伊朗之間牽線搭橋,轉達他們對伊朗影響不斷擴大的憂慮,并說服德黑蘭實行溫和政策。對敘利亞而言,沒有什么能比在巴勒斯坦、黎巴嫩、中東和伊拉克等問題中扮演關鍵角色更具吸引力了。”
(伊阿宋·阿尼斯迪斯)
編輯:王克峰
海外星云 200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