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迅
自稱是個糟老頭
從臺灣來到內地,南方朔站在深圳大劇院音樂廳的臺上,自稱是一個“沒有什么文采的糟老頭”,主持人卻稱他是“華人中難得一見的大師”,說“南方朔已經讀了50年的書,把自己讀成百科全書,而且很難再版”。
這一天由南方朔主講“讀書50年”。南方朔在演講中說:“如果不能落實到文化的進步,進步就是假的。如果沒有文化進步作為基礎,那個進步很難避免成為一場災難。我們看到太多的進步,但是最后這些進步都會失敗,因為沒有文化的鋪墊。文化對人類的進步,對革命性的改變,都是密切相關的。這是我這些年讀書慢慢發現、慢慢體會的東西。”
南方朔笑稱邀請他來演講,具有特殊意義。因為他的經歷對普通人而言,更具借鑒性,即“人人可做南方朔”;聽了南方朔的講座,不需要你有什么天賦,只要老老實實、認認真真讀書,你就能做到“南方朔”。他說:“深圳讀書月辦了6年,每年都有很多大人物來演講,有金庸,有王蒙,我們都很崇拜他們,自己也開始努力,想成為金庸,成為王蒙,但這是不可能的。命運對他們很照顧,才華、命運、家世他們都有了。但你們今天找了南方朔這個小人物,家世不好,知諛也不太高,命運也不照顧他。讀書讀了50年,只有小小虛名。想成為南方朔,這個目標會比較容易達到。”
南方朔說,相信在座的各位,80%的人都比南方朔的智商高,出身的家庭一定比南方朔好,“只要努力讀書,將來你們會比南方朔有一些地位。小人物當貴賓來演講,對你們就會有啟發,可以學南方朔,也一定能超過南方朔”。
只有讀書不能省
南方朔說,他小時的臺灣很窮,唯一的娛樂就是讀書。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讀小說。小學生時,因為有點小聰明,當了圖書館館長,那可以看很多的書,他是從小就開始喜歡看書的,他是讀詩歌長大的。剛上大學他就開始讀哲學的書,大學三四年級時,開始關心天下事。他上大學時學的是植物生物化學方面的知識,但大學畢業沒有從事這行,改到新聞文化工作。
一次偶然機會,南方朔當了新聞記者,待遇很低,但他更努力讀書。采訪政治、經濟、財政、法律新聞等人物或事件時,他因為缺乏相關知識,訪談時都聽不明白。回家他就拼命讀書。當時大學該學的課程,他都在業余時間全部念完,把所有的書都找來讀:“我寫的文章開始沒有那么無知了,在新聞界也不再是小記者了,成了新聞小官僚,成了新聞主任、編輯、總編輯。”
南方朔日常生活簡單樸素,錢都用來買書了。他說:“我到現在,西裝就身上穿的這一套。我身上的衣服加起來都沒有超過新臺幣1萬塊(折合人民幣約2500元)的,我吃東西很省,我賺了錢都買書了,我什么錢都可以省,但是書錢不能省。我辦了一個雜志,那時我已經40歲了,我老了,要改變角色,成為作家,當評論家。那就必須更多地讀書。”
學英文的苦與樂
他愛讀外國書,但他當時的英文不太好。他是在臺灣南部長大的,很多臺灣南部人講的英文都很差。開學第一天,他讀的第一本英文書,一個晚上讀了一頁,這本書600多頁。第二天晚上又只看了一頁,連續7天,都是每天一頁。很多字詞不認識,要翻辭典。這就是他學習英文的過程,一度充滿挫敗感。過了一周后,開始讀兩頁了。那是一種難忘的狂喜,書越讀越快樂。后來,200多頁的書,一天就讀完了。他說:“我一天可以讀一本英文書,我太天才了,我的人生有救了。”
被視為公共知識分子的南方朔說:“我的經驗是,每一個人只要不是白癡,有一點點能力的話,只有鍥而不舍,通過讀書去思考,體會書中顯示的人類社會進步的一些基本價值。這時我們就做好了成為一個公共知識分子的準備工作。然后,我們就可以扮演自己要扮演的社會角色。”
海外星云 200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