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美云
只見油鍋里,一顆顆的糯米球,慢慢漲大,變成白白胖胖的薯后浮起翻滾,煞是好看,一對日本夫妻拿著觀光指南走進來,點了一份燒薯,姚勝文立即撈起二粒薯瀝油,倒人混合芝麻和砂糖的花生粉里,翻滾二圈后,放在白瓷盤里,再端杯茶,送給了這對夫婦。
日本夫婦拿起相機拍照說:“日本的薯小、比較甜;這里的薯分量很大,比較不甜,我們是專程坐捷運來的,很好吃?!?/p>
經商失利賣湯圓
雙連圓仔湯的燒薯已經56年了,三代至今仍然依循古法,唯一的改變,是將沙拉油改為葵花油。日據時代,姚勝文的爺爺姚榮義和友人在臺北后車站附近合伙做瓷器批發,姚榮義的太太姚許金鳳便在雙連夜市,靠著三斤糯米,從一碗五角錢的紅豆湯圓和燒薯做起。貼補家用。
姚榮義的瓷器批發因被下游的商家積欠太多貨款,短短幾年,經營不善而倒閉,40歲的他跟著太太在夜市里賣起紅豆湯圓和燒薯。
姚勝文的父親姚松樹回憶說:“那時的雙連夜市,一旁就是火車站,附近批發行很多,很多中南部上來批貨的人,辦完事都會到雙連夜市吃點心,來往人潮很熱鬧,我們冬天賣湯圓,夏天賣冰,生意很好。”
天氣忽冷忽熱,店里有顧客吃著熱呼呼的燒薯,也有人大啖紅豆芋泥冰,姚松樹說:“芋泥是將芋頭切片蒸熟,搗成泥狀,加入糖、水,加熱成芋泥,中間得不停攪拌,耗時費工,我們不加太白粉勾芡,很多名人愛吃,像臺泥董事長辜成允每次來都點紅豆芋泥冰,他自己吃,也帶公司干部來吃?!?/p>
母債子承繼續賣
許金鳳看湯圓生意好,便把攤子放給姚榮義,自己跑到萬華龍山寺擺攤,后來龍山寺夜市起火,她又陸續到重慶北路和赤峰街擺攤。
1971年左右,臺北民生西路拓寬,雙連圓仔湯將攤位搬到巷內,這時姚家租了店面,姚榮義要做西藥批發的兒子姚松樹回來幫忙。一心想買下店面的許金鳳,想兼做會頭,賺錢比較快,沒料到,卻被會腳倒了三四百萬元的會錢。
姚松樹說:“那時,陽明山的別墅只要200萬元,我們卻欠了三四百萬元,阿母天天傷心掉眼淚,也于事無補。我接下攤子,也繼承債務,只好更加倍努力做生意,幾年以后,才慢慢還清,讓阿母過世時,沒有遺憾地走。”
借錢投資虧千萬
因為店面不是自己的,他們連搬三次,雖然都是同一條街,畢竟還是不方便。想買店面,但靠湯圓一碗碗賣,實在太慢,所以20多年前,朋友介紹姚松樹去投資塑膠廠和其他工廠,結果他借錢投資,因為外行,竟然虧了1000多萬元
1000多萬元在當時是天價,姚家根本無力償還,但是姚松樹的妻子姚許美卻堅持要扛起所有債務,“因為這是隔壁鄰居大家好意借的錢,做人不能忘恩負義。”姚許美態度堅定地說。
于是她和債主商量,采用分期還款,姚勝文回憶說:“我還記得念小學時,經常碗洗到一半,媽媽拿幾百元和賬簿給我,叫我去隔壁請鄰居簽收,我們賺多少,就還多少?!?/p>
工作超時累出病
為了還債,姚松樹和太太每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姚許美說:“眼睛一睜開就是搓湯圓,連過年都沒有休息,欠錢的感覺很痛苦,后來兩人都累出毛病,看西醫都看不好,又改看中醫,經中醫師介紹,全家開始改吃素,身體才慢慢好轉?!?/p>
姚家前后花了11年,總算將所有債務還清,卻又面臨雙連夜市沒落的事實。姚許美回憶說:“以前雙連夜市一到晚上9點過后、連續劇播完,就有很多人出來逛街吃東西,現在黃昏以后就很少人出來逛,實在差很多?!?/p>
把債還清以后,本來想退休不做,但是覺得已經做了這么久,放棄很可惜。
召回兒子接家業
從小就喜歡涂鴉、復興美工畢業的姚勝文,當完兵后,赴美國西雅圖藝術學院念室內設計,念了4年,原本在美國有工作機會,但拗不過父親的電話親情攻勢,8年前還是決定回來。
姚勝文勉強地笑說:“回來8年了,我還在適應。在父母那個年代,為了還清債務,每天除了睡覺就是工作,要我們年輕人跟他們過一樣的日子,當然很難接受。而且我學設計,很多同學已經很有成就,心里說不羨慕他們是騙人的,還好這幾年下來,已經慢慢能適應了。”
雙連圓仔湯目前由第三代接手,老大姚許龍負責店務,老二姚勝文對外聯系,最小的兒子姚盧廷,則和媽媽一起負責廚房甜品的熬煮。
搬出巷子想買店
3年前,三兄弟商量搬出巷子,轉到民生西路上開店。新店面依照姚勝文的設計,花了二三百萬元裝潢,由于就在捷運站旁,吸引許多新客,加上連續二年舉辦的湯圓節,雙連圓仔湯都是人氣商店,讓業績逐年倍增。
曾被債務纏身二代的姚家,如今已雨過天晴。三兄弟有共識,打算先開分店,賺了錢再買店面,姚勝文說:“有自己的店面,一直是我們姚家三代的心愿,希望能在我們這一代達成,只是目前房價這么高,我們追得確實很辛苦?!?/p>
責任編輯袁紅
海外星云 2007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