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司法界,年輕司法官們尊稱陳瑞仁為“陳老師”在陳水扁“機要費案”中,這位“陳老師”也以不懼權威的偵辦結果,履行了自己一貫所教授的專業堅持。
“大學時我曾與同學約定,50歲時,大家要回到臺大法學院研究大樓前的廣場,看著彼此的眼睛,是否還保有年輕時改革的理想與熱情。”
這是臺灣“高檢署”查緝黑金中心檢察官陳瑞仁,3年前受邀到臺大社會系演講時的談話。看著臺下一雙雙真摯的大眼,陳瑞仁勉勵年輕人進入社會,要抵抗挫折與誘惑,保持理想與純真,才是真正的成功。2006年,陳瑞仁51歲了,他還沒實踐與同學的約定,卻勇于抵抗各方壓力,揭露陳水扁涉嫌貪污的罪證,同時起訴吳淑珍與周邊的貪腐集團成員,證明他的理想與熱情沒變。
諷刺的是,被陳瑞仁起訴的陳水扁,一樣系出臺大法學院,年輕時也曾有過改革的熱情。只是,當陳水扁抵達人生的頂峰后,卻沉溺權力的迷藥中,不能自拔。
一向有志
長得圓滾滾的大臉,帶著粗框大眼鏡,陳瑞仁被同事封了“多啦A夢”、“肉林”的綽號,一點也不生氣,笑起來依舊和藹可親。只是在他的“老好人”脾氣下,內心的社會改革使命,卻十分堅定。
每當被問及自己為何從事檢察官行業,陳瑞仁總會提起父親對他的影響。陳瑞仁的父親是臺灣光復后第一屆臺大法律系學生,由于日據時代臺灣人不能讀臺大法律系,因此陳父考上臺大法律系后,興致勃勃抱著改革社會的使命,但陳父念到大二時,發生二二八事件(1947年,因查緝私煙傷人引發的流血事件,是臺灣人民心酸傷痛的不幸歷史悲劇,也是臺灣政客拿來翻炒的素材——編者注),這對當時的知識分子打擊很大,使陳父決定棄學從商。陳瑞仁從小耳濡目染聽父親講往事,也立下改革社會的志向,決定跟隨父親的路,以臺大法律系為第一志愿。
陳瑞仁就讀臺大法律系時,曾參加大學新聞社擔任總編輯。戒嚴時期,校園刊物都必須經過警備總部的審稿人員過目,才能發行,但陳瑞仁卻經常與同學討論如何與審稿人員捉迷藏,讓刊物躲過審查。
擔任檢察官后,陳瑞仁于1998年5月串聯全臺的檢察官,成立“檢察官改革協會”。他負責寫成立宣言,引用哲學家阿基米得的名言,“給我一根杠桿,我就可以搬動整個地球”,訴諸社會“給檢察官充分辦案空間,我們就能翻遍臺灣島每一寸污泥”,誓言掃蕩貪瀆。
細心辦案
陳瑞仁既有萬丈的豪情,辦案也十分細心,其起訴的案件品質,司法界都有不錯的評價。
以2000年汐止東方科學園區大火案為例,當時東科大樓延燒42個小時,波及70多家高科技廠商,火場不但燒得面目全非,更因缺乏目擊證人,要找出起火點十分不容易,
陳瑞仁當時承辦此案,親自到火場勘查,了解東科大樓整個結構與布置后,懷疑三樓的吉祥如意公司是起火點,對這家公司展開調查,追出這家公司在陽明山另有道場,直接帶隊搜索道場,扣押證物。
陳瑞仁偵訊公司負責人后,確認火場與道場的內部布置相同,通過科學鑒定,查出起火原因是吉祥如意公司內供奉佛像的油燈被打翻,引燃一旁的木質屏風,釀成巨災。
除了抽絲剝繭找出起火原因,讓吉祥如意公司負責人依公共危險罪被判刑,陳瑞仁又另外追查出臺北縣消防局汐止分隊的隊長與隊員,向東科園區的管委會、保齡球館與餐廳等單位索取三節規費,在平常的消防安檢中有意“放水”。因火災一案又將貪污的消防隊員繩之以法。
陳瑞仁在司法官訓練所授課時,常對新進司法官說,檢察官應具備辦案的敏感度,發現有人犯罪,要主動積極搜集證據,不是光依賴被告或證人的說辭,或被動地問檢舉人有什么證據,指控人家犯罪。面對職位較高或權勢較大的財團、官員或“民代”犯罪時,更不應自我設限,不敢辦案。
因此這次偵辦陳水扁“機要費案”,陳瑞仁并未因對方的身份而退縮。面對律師出身的陳水扁,他步步為營,帶領查黑中心的團隊,逐一清查700多張發票的真實用途,找出每張發票的真實消費者,逐一偵訊找出充分證據,反駁陳水扁宣稱拿假發票報銷機要費,是為了推動秘密“外交”的說法。
“這次辦案沒有遭受政治壓力,反倒是與時間競賽,找出700多張發票的真實消費者,追出發票的真實用途。這實在很累,每天熬夜,血壓都變很高了。”頭發比幾個月前更花白的陳瑞仁說。
回鄉種田
偵辦過“知本超貸案”、“羅福助案”與“股市禿鷹案”等重大案件,陳瑞仁感覺,民進黨當局貪污的情況,與過去的政黨相較,雖說不上更嚴重,卻一樣是違反臺灣人民的期望。
面對令人感慨的時局,抱怨有著沉重無力感的陳瑞仁,卻未曾稍減推動政治改革與檢察體系改革的熱情。從政治的反對派到檢察體系的反對派,當相同資歷的同學或檢察官已升任檢察長,甚至到“法務部”任官,陳瑞仁卻拒絕升遷。
自許改革者的陳瑞仁認為,如果任官,就會被保守勢力收編,因此他最向往意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的情操。加里波的19世紀中葉率領紅衫軍驅逐奧地利勢力,統一意大利完成獨立后,遠離政治核心,帶著一袋豆子回家種田。陳瑞仁羨慕地說,退休后,也要效法加里波的,回鄉下種田。(汪文豪)
編輯:王克峰
電子信箱:kefeng1996@gmail.com
海外星云 200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