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文
初高中的孩子,正處在情竇初升的花季、雨季,心理學上不把這一階段叫做青春期、青春后期。
那是一段聽起來好熟悉的心理路程,不知何時,我們發現自己開始有了小秘密,心里開始出現了自己的那個“她”/“他”。有了想偷偷地望“她”/“他”一眼的沖動,見到“她”/“他”時心如脫兔,見不到時又朝思暮想;有過想表白又不好意思時的猶豫,也有過終于讓“她”/“他”知道之后的擔憂;當然還有怕老師批評、怕家長知曉的那一份忐忑……青春期,有過那么多復雜而豐富的體驗,酸酸的、甜甜的,還帶著些許苦澀,純真中透著朦朧。
一封“情書”的秘密向我們展示了主人公在青春期的那種萌動和矛盾:他總是不由自主地走神,感覺45分鐘的時間太短,下課鈴聲響起時內心總是會涌起一股失落;經常在夢里夢見梅子老師;經過兩天精心構思寫成的飽含激情又讓自己面紅耳赤的情書,卻在自己帶雙鎖的箱包里“躺”了一個星期;老師每天都能見到,他卻要跑到離校兩里的郵局,將信投進郵箱,瞬間又覺得后悔;信投出之后不敢去上英語課,得知那封信沒有被梅子老師發現,又暗自慶幸;并且還為自己“下流”的念頭感到羞恥,認為自己已變成了一個“十惡不赦”的罪犯,感覺自己已無藥可救。細微的內心活動從字里行間中流露出來,讓我們看到一個男孩子的情感沖動與理性的克制、壓抑糾纏在一起,也算是一種痛并快樂著吧!
在每個個體的成長過程中,不僅有身體的成長,還包括心理的成長,兩者標志著一個人的成熟程度。青春期是由童年向成年過渡的必經階段。在青春期,個體的身體開始發育,出現第二性征,與此同時,心理上開始對異性感興趣。但是青春期又是學知識的黃金年齡,家長和老師們開始軟硬兼施、三令五申,不允許談戀愛,于是便出現了“早戀”這一名詞,同時也出現了與“早戀”作斗爭的現象,“早戀”似乎與學習不共戴天。然而就像一粒種子要破土而出一樣,這種沖動是一種發展的力量,是不可避免的。
用精神分析的觀點來看,這種力量稱為“利比多”,也叫做性驅力,它來源于人的潛意識,由本我來滿足它的需求。一方面是老師和家長的要求(也是社會的要求)、老師和家長的教育不斷地被個體吸收,形成了個體的超我部分,由它來監督個體,告訴他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而另一方面,本我和超我總是同時左右著自我的行動,就像該故事的主人公一方面忍不住地想梅子老師、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下流”且“十惡不赦”一樣。“忍不住地想”是發自內心的,而“覺得自己‘下流、‘十惡不赦”則是出自超我的約束。由此看來,這種心理斗爭也就不足為奇了。在這種斗爭結束之后,個體往往能從中獲益,就像該故事的主人公一樣,在打發走這一段尷尬的日子之后,他仿佛經歷了一場情感的洗禮,他的性情成熟了許多。
那么,這場斗爭是怎么結束的呢?就是那封情書的發出。通過書寫并郵寄這封情書,主人公的“利比多”能量得到了安全的釋放,而這種安全來自于梅子老師的寬容和接納。或許,“早戀”與學習并不是不共戴天,梅子老師用“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處理方式挽救了一個男孩的自尊,滿足了一個孩子的心理需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認識到青春期各種心理需求是個體成長所必需的,試著理解和接納它們,維護好這段人生之初的美好情感,因為它,我們的情感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