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年,美國加州山谷首次發現了金子,轟動了全球,來自世界各地的淘金客蜂擁而至今日的舊金山,懷著成為百萬富翁的夢想,用勞力與雙手揮汗開礦,只期望在遍地砂礫中翻掘出金黃色的喜悅,讓夢想成真。100多年后,同樣的熱情,同樣的充滿夢想,在同一個地方,依然聚集著一群有勇氣、有魄力的人。只是金山的名號已改叫硅谷,憑的也不再是勞力苦路,而是腦力。在這座充滿一夜致富夢想的大金礦中,有不少華人用自己的技術、創意與想法,在異鄉打拼出一席之地,成就了輝煌事業。
李信麟:硅谷首位華裔創業家
他是世界上第一臺菊輪式打印機的發明人,被譽為華裔高科技創業的先驅,美國硅谷的常青樹,更是美國兩任總統的貿易政策和談判顧問。
1955年,年僅18歲的李信麟,帶著600塊錢和20公斤的衣服孤身來到美國,七年后,拿到機械工程碩士學位的李信麟正式開始了在硅谷的闖蕩。專業的知識背景,踏實的工作態度,足夠的影響力。1969年的李信麟已經換了三家公司,從經理升到了董事,都做得得心應手。這時,有朋友邀他合伙開公司。
機會的另一面是風險。那時在硅谷開公司的人還很少,英特爾剛剛出道,松下、惠普的規模都還很小,中國人開公司更是少之又少。李信麟頂住風險,1969年成立了魔鬼系統公司,他出任打印機工程部經理,隨后他成功開發出全美第一臺菊輪型打印機,研制出了第一臺輪式打印機。并大量投入生產。1972年,施勒公司急于尋找一種能夠和IBM球形打印機相抗衡的打印機,李信麟的發明引起了他們的注意。他們以2700萬的高價收購了魔鬼系統公司。李信麟因此被譽為2700萬身價的人,他創造了早期的硅谷神話。1973年,李信麟重裝上陣,與朋友合伙成立了專門生產計算機外設設備的奎茂公司,其雛菊打印機令競爭對手IBM為之喪膽。五年內。奎茂成為全球最大的打印機廠商,1978年奎茂被ITT集團以一億4600萬美金收購,李信麟本人身價超過了3000萬,并被提升為奎茂公司的總裁。
1985年,李信麟辭去了ITT總裁的職務,選擇了當時身陷財務危機,欠債一千多萬元的小公司DTC,他用了一年的時間讓DTC從虧損四百萬,轉為盈利四百萬。1988年他買了奎茂,次年奎茂成為硅谷的一條路名,與之交叉的道路名為財富,似乎財富一直對李信麟青睞有加。
對于很多人來說,機會就是運氣,而運氣只能等待,但對于李信麟而言,機會不僅僅是運氣,只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就有可能贏得機會。
美國的《商業周刊》對硅谷40年的發展進行了回顧時認為,硅谷是思想者和冒險家的天堂。李信麟因為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菊輪型打印機而奠定自己創業的基礎,因為有著豁達樂觀,善于進行團隊合作的性格促成了日后他在事業上的長足發展。而在李信麟看來,一切只是一個機會的問題。硅谷和那個時代所特有的機遇與挑戰也幫助李信麟實現了自己快樂的人生。
徐大麟:華人風險投資教父
在環球風險投資業界,有這樣一位從理論物理學轉而研究應用科學、從高科技研發跳槽到風險投資領域的“變形金剛”。他,就是一生兩次轉行竟能兩次成功的美國漢鼎亞太風險投資有限公司(HQ Asia Pacific)董事長——徐大麟。
徐大麟,1943年出生于重慶,四歲隨父母來臺灣安家落戶。20世紀50年代,在美籍華人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貝爾獎的輿論氛圍感染下,18歲風華正茂的徐大麟滿懷抱負走進了臺灣大學物理系,以求早日實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生美夢。誰知,一步入神秘莫測的物理學殿堂,徐大麟頓時傻了眼了,那晦澀難懂的原理、不好記憶的定律、推導繁瑣的公式讓人頭痛不已。至此,徐大麟才深深感知心血來潮選擇專業的幾分盲目性。
大學畢業后,徐大麟很快迷上了比“不食人間煙火”的理論科學更接近社會生活實際的應用科學,先后獲得紐約布魯克林工學院電子物理學碩士學位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萊分校電機工程博士學位。
學富五車之后,徐大麟并未涉足教書育人和科學研究的學者教授行當,反而滿懷搏擊商界大潮的雄心壯志,無怨無悔地行走在“學者型企業家”的漫漫長路上。帶著電機工程博士學位的過人優勢,徐大麟以27歲的沉穩干練走進了美國Allied Chemical公司,充當起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員。一干就是三年。之后,他得到美國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 Laboratories)CEO的青睞,成為IBM研究室的一員。到1985年,42歲的徐大麟已榮升為IBM研究部門資深經理,是IBM研究實驗室里職位最高的華人。可就在這時。年屆不惑事業有成的徐大麟卻出人意料地從IBM跳槽到享譽美國硅谷的美國漢博奎斯特風險投資有限公司(HambrechtQuistGroup)。勁頭十足地開始了第三次創業征戰。
在美國漢博奎斯特風險投資公司的兩年投資實踐中,徐大麟不僅學到了運營管理真諦,而且很快迷戀上了這個高風險、高回報、高創新的全新行當。1987年,他創辦了美國漢鼎亞太風險投資有限公司,矢志不渝地開始了風險投資的大搏殺。從創建美國漢鼎亞太風險投資有限公司的第一天起,徐大麟就精心勾勒出了公司的未來發展路徑一一“公司不是一個理想,不是一個慈善事業,而是一個需要贏利的單位。公司要賺錢,就要有一個很好的營業項目,它本身的財務、業務要健全。公司財源滾滾才會成功,當然同時還要融入到國際規則中去。”
徐大麟以四十不惑的沉穩穎智和果敢于練,經過21載的東拼西殺和南征北戰,以世界同行難以望其項背的風險投資實踐經驗,把美國漢鼎亞太風險投資有限公司發展壯大為亞太區風險投資的“無敵旗艦”——擁有十大分公司,下轄102名員工,管理總金額高達21億美元的19個國際風險基金。
楊致遠:網絡傳奇人物
1994年。26歲的他放棄了繼續攻讀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的機會,開始了創業夢想。也許。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他創立的這家公司在互聯網的大潮中迅速崛起,成為網絡世界發展中一個標志性公司。他個人也迅速地被大家所了解。所熟悉,甚至成了后來很多創業者競相去努力和奮斗的一個目標。
楊致遠生于臺灣,十歲隨母親定居美國加州。1990年楊致遠考入斯坦福大學。畢業后,他感覺自己還不成熟,就留在學校繼續深造。這時,他遇到了雅虎的另一個締造者費羅,兩人每天泡在互聯網上,想建立自己喜歡的網站名單,之后又把各自的網站名單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致遠萬維網導航”。網站越來越多,倆人就一一分類。當每個目錄又容不下時,再細分成子目錄。
不久,網站招來了許多用戶,人們紛紛反饋信息。還附上許多建設性意見,這樣他們的網站得到了不斷完善。到1994年冬,二人開始著手網站的商品化。
當時,網上已有很多競爭者,但他們都靠軟件自動搜索,雖然范圍廣泛,但不準確。而雅虎則純粹是手工制品,搜索準確,更加實用。實際上到1994年底,雅虎已成為搜索引擎的領導者。1995年4月,美洲衫公司(美國一家著名的風險投資公司)給Yahoo!投資了400萬美元,幫他們成立了公司。同時,還找來了一位合適的經理人Tim Koogle來幫助他們主管事務,這樣楊致遠和費羅就可以專注于研究與開發。
Tim上任后第一道命令就是“讓公司成為一個賺錢的公司”!。擴充了廣告版面,同時他們還與美國的路透社會作,推出了新聞在線服務,將網站的功能推向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1995年8月,公司出現資金短缺,他們開始了4000萬美元和征資活動,這筆錢看起來似乎很大,但應征者連眼皮都不眨一下,很快路透社和Softbank(日本最大的軟件銷售商)成了Yahoo!的合作伙伴。有了資金以后。他們就開始大干起來,開始招兵買馬,擴大公司規模。
一家公司的成功,必須充分重視技術、資金和管理科學應用。楊致遠不僅舍得將公司的股標與他人共享,而且將公司的重要經營管理者們拱手讓人,使自己專注于技術的創新和開發。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和三位副經理都是由外界的專家擔任的,這些專業人士分別在經營管理、市場開拓、財務調度、產品開發等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公司的董事更是由傳播界、出版界、電信網絡界、金融界和財政界的佼佼者出任的。
也正因為有這樣卓越的經營管理人才,公司才能在短短一年時間內,以特別股的方式一次次募集到所需的資金,并且募集的條件一次比一次優厚,四次共募集資金一億多美元,足夠公司未來三年的發展及業務開拓了。
與此同時,為了吸引優秀人才,楊致遠以極其優惠的價格使這些人擁有公司的特別股。如該公司的總經理的年薪不過十萬美元,但卻有權用每股兩美分的價格買公司股票110股。當然如一位董事不拿薪,卻有權以每股一美元買11萬股。當然同時公司又規定,這些特別股買進后四年才能自由買賣,以防止董事們在股票上市后即拋售,促使他們首先把Yahoo!公司的長期發展放在首位。
Yahoo!運用這個辦法將公司的命運與私人的利益巧妙地結合起來,并使公司迅速與世界級的公司結成合作伙伴,互相投資、交叉持股,形成策略聯盟。
(未完待續)
梅軒寧,自由撰稿人,現居美國加州。
責任編輯 唐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