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同樣來自臺灣,卻選擇離鄉背井,在巴黎落腳。
在此,一點一滴,慢慢累積,組成了新的“家庭”。
她們,因何而來?為何而留?為什么是巴黎?又是如何在巴黎生活的?
這是幾個在巴黎的臺灣女子的故事。
劉安琪,珍珠茶坊老板,38歲,旅居巴黎14年
客居理由:“巴黎是一個人生活也可以很自在的城市?!?/p>
安琪注定要到巴黎。藝術學院美術系畢業的背景,以及對法文無可救藥的著迷,指引她往花都之路邁進。老天爺似乎也很幫忙,在語言學校進修一年后,隨即申請上法國國立高等藝術學院,求學路一帆風順。
如同大部分留學生都會面臨的難題,畢業后的安琪也曾在去留之間傷透腦筋。男友David Ley的適時出現,讓她勇敢地為愛停泊,同時也展開與美國男友法國、瑞士兩地長達10年的遠距戀情。安琪笑說,雖然不在同一座城市,但搭火車4、5個小時即可彼此探視。比起臺灣還是容易維系的多。
雖然男友不在身邊,然而,安琪認為“巴黎是一個人生活也可以很自在的城市”。尤其對不同文化的包容、尊重個人差異的涵養,吸引世界各地藝術工作者前仆后繼爭相來此?!白晕摇笔撬龑Π屠枞说脑u價,而且,對于這種讓人得以保有差異性的性格,安琪予以絕佳好評。
高等藝術學院畢業后,安琪在影像創作之路持續不懈,參與多次聯展,因而獲得藝術家居留身份。2003年更進一步和大學同學合作開了巴黎第一家臺灣珍珠茶坊,如今,位于歌劇院區的Zen Zoo儼然成為臺灣留學生思鄉的慰藉。以及法國人接觸臺灣美食文化的第一線。
在藝術家與茶坊老板娘身份中游走,一星期中有一半時間在店內招呼客人,另一半時間則蟄居家中投入孤獨創作,是安琪在巴黎的雙面生活。不工作時喜歡逛逛市場、買買菜,和熟悉的小販閑聊,讓她有種身為“當地人”的安心自在。擁有一個永遠互相支持、打氣的男友,還有一份兼顧現實與理想的生活方式。如果時光從頭。安琪仍會選擇同樣的路。
聽聽家人怎么說
如果說男友David是她精神上的戀人和家人,那么珍珠茶館的老友和員工就如同她現實生活中的家人。在珍珠打工3年多的高筱蕓,大家叫她“小小”。問起對安琪第一眼的印象?!昂軆础?,她說。“因為她經常擺黑臉。我們私底下叫她媽祖。”說罷,小小笑得樂不可支。認識之后她才發現,安琪只是公私分明,下班后經常和大伙玩在一塊兒,完全沒有老板的架子?,F在,他們對安琪的昵稱已經由“黑臉”變成“媽”了。小小和其他幾個年紀相仿的同事,有心事都會找安琪聊。因為彼此關心的程度不下家人,小小私底下希望愛情長跑多年的安琪“趕緊生個混血兒給大家玩,當個名符其實的媽!”
王心穎(咪咪),自由影像工作者, 33歲,旅居巴黎11年
客居理由:“因為這座城市給我創作的自由、空白的自由、做自己的自由?!?/p>
早上起床,咪咪喜歡到巷口面包店買條熱騰騰、剛出爐的長棍面包,哪怕只是涂上一層白奶油、配杯牛奶咖啡,就覺得格外有味。天氣好時,她會散步到美術館看場展覽。午后,躺在公園草地上假寐片刻就是一大享受。傍晚,和朋友相約小酒館喝一杯最愛的Grimbergen。一直混到天色轉藍、街燈亮起。興致高昂時,美麗的場景將延續到劇院,一場現代表演藝術足以讓她再三咀嚼。這是王心穎巴黎生活的部分寫照,隨性而自得。
外號“咪咪”的王心穎,懷抱著到巴黎念美術的心愿,11年前毅然辭去臺灣的毛衣設計工作赴法尋夢。求學意志強烈的她。給自己只許前進不許后退的壓力。最終如愿考上法國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畢業后,從事影像創作的她幾經思考,決定留下?!耙驗檫@座城市給我創作的自由、空白的自由、做自己的自由”。不過,咪咪也提到。在巴黎生活必須很清楚自己的方向,否則容易感到無所適從。
好比她眼中的巴黎人個個擁有自己的特色、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從不盲目跟隨流行。這種性格同時反映在各個領域,包括生活方式、飲食型態,以及注重小眾的非主流價值思考。因此?!霸诎屠杩梢钥吹饺澜绲碾娪啊保瑢溥鋪碚f,是其他城市無法取代的養分來源。目前幫法國網路電視臺拍攝制作佛教紀錄片的她,有位同行兼死黨的法國好友Amaud。“任何時候需要幫忙時,他都會義無反顧的拔刀相助”。對這位情同家人的哥兒們,咪咪充滿信心。
“接下來呢?”“希望在巴黎常住”,她說。5年不曾回過臺灣的咪咪,覺得非常熟悉卻有點距離的臺北是“故鄉”。而讓她學習“睜開眼睛看世界”的巴黎,卻是到哪都會牽動心底最深思念的“家”。
聽聽家人怎么說——好友 Amaud
聊起當年剛到巴黎的咪咪,Amaud忍不住大笑,“改變很大,以前她留著一頭長發”,Amaud夸張的比著過肩的位置,似乎仍覺不可思議。同為影像工作的他也參與了咪咪從長發到光頭的落發影片紀錄。也許是太過熟悉,Amaud并不覺得來自臺灣的咪咪和他之間存在文化差異。除了一樣,“臺灣人好像一天到晚吃個不?!?。一旁的咪咪趕忙否認,“Amaud曾到臺灣旅行,他對臺灣人的印象和我一點關系也沒有?!闭f罷兩人哈哈大笑。夕陽余輝中,社區公園內蹺蹺板兩端的大頑童玩得不亦樂乎,即使國籍、性別不同,深厚的情誼卻無以倫比。
梁瑞卿,夏姿巴黎旗艦店行銷顧問,40歲,旅居巴黎4.5年
客居理由:“巴黎是座很女性化的城市,即使不浪漫的人都會不知不覺中被感染這一面。”
打開話匣子前,小梁有著如卷軸畫里的古典仕女般恬靜氣質。但開口說話之后的速度、敏捷的反應、俐落的動作,像久居大都會的紐約客。對待第一次碰面的朋友猶如熟悉多年老友般親切,卻是臺灣姑娘特有的熱情。這是小梁,出生金門、客居過北京和紐約,如今,和心愛的人落腳巴黎,而且育有一個愛情結晶。
如果不試著從她幾段人生轉折進入故事,很難理解為何一個看似文靜、娟秀的女子居然有歷經東、西方數個大都會的閱歷。實踐家專服裝設計科畢業后,小梁順利進入《BAZZAR》《ELLE》等時尚雜志擔任服裝編輯,因為工作,早在兩岸交流還不算頻繁的20世紀90年代初,就經常往來上海、北京等地,對有歷史感和傳統老東西特別有感覺,也為她在北京居住5年留下伏筆。然而,真正讓她辭去臺灣工作只身到中國發展的。卻是愛情。
因為當時男友是北京人,又因為性格里喜歡求新求變的不安定因子,北京似乎是在軌道上轉彎的最佳選擇。不知該說小粱的愛情路是順遂還是曲折,那個讓她離開臺灣的男人最后仍以分離收場。然而,她也因此結識了法國同事Amaud。
兩人從語言交換進而火速發展戀情,又一次,她為了愛放下一切。這回,隨著Amaud先到巴黎,不久,又共赴紐約。4年前,兩人回到花都定居。她纖細的身材依舊,卻已是個1歲多女娃的媽。回到巴黎生活的第一個念頭,“又要從零開始,”為了盡快適應環境,在1年半之內苦學法文。如今,擔任夏姿巴黎店行銷顧問的她,在和顧客對談之間親切從容,絲毫不見生澀。
和紐約相較,小梁覺得巴黎是座相當女性化的城市。不過,自覺生活步調和個性較接近紐約客的她,這些年并沒特別花時間挖掘花都浪漫的一面,而是很務實的迅速投入新生活。她說:“巴黎沒什么大改變,變的是我。”的確,現在女兒和Amaud是她生活的重心。說她的人生充滿戲劇性,她卻搖手擺頭直說自己是沒有故事的人。
或許,外人眼中異鄉求生存的艱困、不斷重頭開始的辛苦,都在她對愛情的堅定以及勇于突破困境的性格里瓦解。如今,小女兒讓過去東飄西蕩的她開始認真思考“家在哪里”。不過,巴黎和臺灣是不變的選擇,“那是我女兒的根?!彼恼Z氣淡然而篤定。
聽聽家人怎么說
問:對小梁第一眼的印象?
Amaud:她很特殊,和當時工作環境中的其他女人很不同,辦公室有不少男同事偷偷注意她。
問:小梁覺得她自己更像紐約客而不像巴黎人,你的看法?
Amaud:紐約聚集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彼此交流異國文化。如果她覺得自己像紐約客,因為她是優秀的。
問:最想跟她說的一句話?
Amaud:I love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