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8日,重慶市二屆人大常委會通過設立重慶農民工日的議案,決定每年11月的第一個星期日為重慶“農民工日”。
11月4日,重慶迎來了全國第一個“農民工日”,主題是“融入城市、體現價值”。
“主城叫得上號的高樓我都爬過”
2007年10月26日清晨,渝中區石板坡一個下水道散發著難聞的氣味,曹安卻全力揮動手中的鐵鏟清淤。4年前,他從墊江縣農村來到重慶主城區,現在是渝中區市政綠化局的一名疏浚工。
“到城市來打工,不吃苦怎么行?”在曹安看來,沒文化、少技能并不能阻擋自己進城的腳步。
開縣農民陳加才也是憑著“能吃苦”,在城里立了足。作為一個“蜘蛛人”,從進入保潔公司那一天起,他每天有四五個小時懸在空中清洗外墻和玻璃。他說:“重慶主城叫得上號的高樓,我都爬過。”
陳加才亮出胳膊上一條拇指長的傷疤說:“外墻玻璃是我們最大的威脅。高空懸著,鋼索有時晃動,稍不留神,就是一道大口子。”
盡管如此,陳加才不想再回農村。他說:“我想用自己的汗水和能力,證明我是城市建設的一分子。”
“城市是城里人的,也是農民工的”
“城市是城里人的,不是我們農民工的。”不少農民工曾這樣抱怨。
“城市是城里人的,也是農民工的。”這是重慶市委、市政府用一系列舉措來兌現的目標。在對待農民工問題上,重慶市采取了“兩手抓”:一手抓硬環境,解決“近憂”——讓農民工勞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一手抓軟環境,解決“遠慮”——消除城鄉隔閡,破除陳舊觀念,讓農民工盡快融入城市。率先在全國設立“農民工日”,就是一個典型體現。
2007年10月26日晚,在重慶市南岸區正揚“陽光公寓”的一間宿舍里,31歲的張孝奎斜躺在床上,愜意地看著電視。
張孝奎來自豐都縣農村,靠擺地攤賣舊書賺錢。3年前,他住進正揚“陽光公寓”。盡管房間不足12平方米,但張孝奎很知足——既安全,又衛生,還有洗澡的地方。
“以前住石棉瓦房、睡大鋪,蒼蠅、蚊子多得很,每月還要交50多元房租,現在住宿條件好多了,平均‘一天一床一元’的價格很優惠。”張孝奎說。
正揚“陽光公寓”擁有407個房間,入住的1700人中95%以上是來自市內外的農民工。
而在南岸區,就有7個這樣的“陽光公寓”,入住農民工達4000多人;大渡口區建成8萬平方米的農民工新村;渝中區建設了6個經濟公寓。全市現已建成50多個經濟適用的“陽光公寓”。
在渝中區朝天門交易廳賣服裝的孫艷紅,幾年前就想把兒子從梁平縣老家接到主城區上學。但她多方打聽后得知,擇校費少則2000元,多則5000元,這讓她打消了接兒子進城讀書的念頭。
半年前,孫艷紅從一位老鄉處了解到,渝中區有了農民工子女定點學校,不僅不要擇校費,而且可享受與城里人一樣的待遇!于是,孫艷紅趕緊把兒子接了過來。現在,她的兒子已是人民路小學五年級學生了。
重慶已有133所城鎮學校接納了5.6萬名農民工子女入學,這些農民工子女與城里學生享受同等的入學交費減免政策。
2006年12月,重慶各大媒體刊發的一張照片發人深省:忠縣農民工周功文等6人守著一輛寶馬轎車5天4夜,只為討回一筆老板已拖欠他們3年零4個月的血汗錢。
2007年初,萬州區130多名農民工在陜西安康打工被欠薪73萬余元,多次討薪未果后寫信求助陜西省長;2007年6月,近300名重慶農民工在廣東東源討薪被打;2007年8月,石柱縣5名農民工在云南瀾滄糯扎渡電站工地討要工資時被數十人圍毆。
為解決農民工這塊“心病”,重慶專門成立了“市清欠辦”,制定清欠目標,基本解決了本市建設領域拖欠工程款及工錢的問題。僅去年10月底前,就為農民工討回工資4.84億元。重慶市總工會還與30多個城市建立了城際間農民工聯動維權機制。
從2007年7月1日起,重慶開始實施農民工養老保險。農民工養老保險基金實行全市統籌,農民工可在全市范圍內流動就業和參保,留在城鎮可轉入城鎮社會保險,回到農村則轉入農村社會保險。年底前,重慶農民工參加農民工養老保險的將達10萬多人。
石柱縣的王進軍嘗到了醫保帶來的“甜頭”。2007年3月,農民工醫保試點時,他所在的企業為他辦理了醫保。10月13日,他查出患上慢性胰腺炎,住院共花費4000多元。結賬時,憑著醫保卡,他報銷了2800多元。
重慶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有關人士稱:從今年10月1日起,我市農民工就可以參加大病醫療保險了。今后,我市將完善無用人單位的農民工參加醫療保險的辦法。
“變身”融入是關鍵
他們挑著大大小小的貨物擔子穿梭在街頭巷尾;他們提著盛滿水泥的塑料桶奔忙于各個建筑工地;他們揮動著手中的掃帚,將整潔帶給城市;他們干著老城里人不想干不屑干而又不得不有人干的一切臟活累活苦活……
他們來自農村,但生活在城市;他們是農民工,但更是這個城市的“新市民”。
據重慶市勞務辦發布的數據,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已累計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730.8萬人。而隨著城鄉統籌發展的推進,這一數字還將不斷被刷新。
“事實上,農民工是農村最有夢想的一群人。”重慶市社科院心理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朱藝說,“他們中一些人頭腦靈活,善于捕捉商機。”
朱藝說的就是像黃中義這樣的農民工。黃中義家在開縣農村,1997年,他從廣州東莞打工回家,在火車上遇到了不少和他一樣返鄉的農民。“我為什么不能嘗試讓這些人有規模有組織地出去打工呢?”黃中義心想。
沒多久,黃中義當起了勞務經紀人,成立了勞務公司。10年過去,他已從開縣輸出了6萬多人到重慶主城區和沿海地區工作,他們每年為家鄉掙回近億元的勞務經濟收入,不少人年收入超過2萬元。
重慶工商部門的數據顯示:全市各種勞務經紀人僅取得證書的就有1000多人。2007年1月至9月,重慶賣到外地市場的農產品,出自于農民工經紀人之手的就達63億元之巨。
走在大街上老被人“回頭看”,進飯店被“衣冠不整者止步”之類的標牌“攔路”,進超市被保安“特意”盯防……“這些都是對農民工的歧視,也給農民工脫胎換骨‘變身’城里人制造了隱形障礙。客觀上說,農民工本身的素質相對較低,也造成他們行為上的不自信。”朱藝說。
“我們要尊重農民工的人格,真心關愛農民工,讓他們活得有尊嚴,留得有信心,干得有創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汪洋語重心長地說。
為提高農民工素質,重慶市委、市政府決定:今后每年安排20萬農民工走進職校接受免費培訓。
重慶民間也不甘落后。如朱藝就自發成立了“新市民文化教育研習中心”,組織企業老總、行業專家免費為農民工作培訓。
如今,重慶全市上下都在行動:幫助農民工成為新市民。
(摘編自《重慶日報》:《農民工 都市里的新市民》作者王妍莉、項菲菲;《“兩手抓”讓農民工融入城市》作者秦勇 )
編后:隨著重慶成為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重慶在全國首設“農民工日”。此舉旨在努力通過制度創新,在全社會形成“關心關愛、自尊自強、共建小康、共創輝煌”的良好氛圍,同時促使廣大農民工朋友自尊自強,提高技能,愛崗敬業,主動融入城市,從而走出一條扎實推進城鄉統籌、加快農民致富步伐、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