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仰望歷史的豐碑,我們欣喜地看到,黨的十六大以來的5年,是很不平凡的5年;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使我們又站在了國家發展的新起點。
歷史是由無數個細節構成的。下面這幾篇文章,就是本刊為讀者從我們剛剛親歷過的這一波歷史浪潮中采擷的幾朵小小浪花。
“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這是2000年3月湖北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記李昌平致信時任總理朱镕基所說的“實話”。當時,監利成為中國繼大寨、小崗之后“最出名的農村”,但出的是“惡名”:“‘三農’問題的代名詞、貧窮落后的代言人、上訪告狀的代表隊。”
如今,無論是農民還是干部,都熱切希望再向中央報實情——“農民心情很好,農村變化很大,農業發展很有希望”。
農民的光景好了
“盲流如洪水、負擔如泰山。”這是李昌平反映的首要問題。當年,棋盤鄉八成勞動力外流,撂荒面積2萬多畝。
2000年春節,角湖村農民李開明貼出春聯:“汗水灑盡責任田,辛辛苦苦三百天;畝產千斤收成好,年終結算虧本錢。”他翻出當年的賬本:一畝中稻賣320元,生產成本加上繳稅費,總共352元,不算投勞投工,一畝凈虧32元。
2003年,監利實施稅費改革,農民負擔大減,棋盤鄉“水產興業、以水富民”的戰略落實到李開明家,他將15畝低湖田改造成魚池。那一年的春聯道出了他家的變化:“稅費一改革,黨施仁政民減負;薄田改魚池,千頃碧水萬噸魚。”
2005年,全國農業稅全免。李開明算了一筆賬:一畝中稻賣700元,負擔補貼兩抵,扣除開支,每畝凈收入500多元。于是他又貼出春聯:“千年等一回,種田不交稅。”
2007年,棋盤鄉新整理出的上萬畝荒田和水面被“一搶而光”。緊靠洪湖的桐梓湖村大多數村民曾為躲避上繳稅費而外流。2004年以來,村里大面積養殖黃鱔、河蟹,不僅無一人外出,還吸引外來務工者200多人。
近年來,桐梓湖村八成村民蓋了新房,家家戶戶有“新三樣”:手機、冰箱、燃氣灶。2006年春節前,農民合伙包大卡車買摩托車,轟動整個縣城。2007年已有農戶買了小轎車,有的農戶的存款達到30多萬元。
“自來水廠清泉涌,漁村兒女樂無窮”;“水泥鋪路三千尺,綠柳成行九里長”;“白天種地不完稅,夜晚行車有路燈”;“農民忙著上課堂,垃圾走進處理廠”……“桐梓湖詩社”編印的詩集,以農民詩人的情懷記錄著點點滴滴的變化。
農村的政權穩了
1997年,柘木鄉茶埠村農民朱長仙當著收費干部的面喝農藥身亡,鄉黨委書記因此事件被撤職。此后,柘木鄉又發生農民、干部、下崗職工等非正常死亡案件4起,鄉干部成批受處分。柘木鄉從設立至2004年共17年,換了9任書記,只有兩任未受處分。人稱柘木是“監利的伊拉克”,沒人敢去主政。
2002年底,監利縣委研究,“誰去當書記推薦誰任縣委常委”,但半年多過去,無人請纓。后來,有人建議“柘人治柘”,這樣,曾在柘木鄉工作11年、在3個鎮當過黨委書記的吳愛清,被推到“火山口”。
到任后,吳愛清這位“柘人”卻沒辦法進辦公室:鄉政府大門被拆了,牌子不見了;有上訪者將一輛裝著空棺材的靈車堵在門口快兩年;給干部教師打的工資白條一摞又一摞,累計120多萬元;計劃生育、治安綜合治理等工作連年被亮“黃牌”。
全鄉有16個村被“村霸”把持。陡星村陳某綽號“金四爺”,吸毒、賭博、詐騙都干過,坐過4次牢。2002年一出獄,就砍傷村委會主任,宣布自己“接班”,在任兩年,揮霍村里224萬元,毆打干部群眾50多人。
吳愛清到任第四天,首先將撤不走靈車的派出所所長換了,隨后集中4個月時間處理信訪問題,最多的一天他接待了13批上訪者。16名有劣跡的村干部得到處理,每村派駐工作組,請回致富能人。拘留橫行鄉里的“村霸”67人、勞教13人,社會治安好轉。2006年,柘木鄉榮獲“荊州市平安鄉”稱號。
3年間,柘木鄉獲得的28塊獎牌掛滿了一面墻。43歲的吳愛清誠懇地說:“不是我能耐大,是我機會好,沒有惠農政策得民心,沒有稅費改革予民利,沒有鄉鎮配套改革減民負,哪怕我是孫悟空,也變不出個新柘木。”
改革的道路通了
枯木鄉原人大主席劉衍清在稅改之際主動讓崗,將一片荒灘開發出來養河蟹,今年50畝水面至少賺15萬元。他說:“現在干部少了,農民笑了,這是真正的和諧。”
2001年監利縣財政赤字達9000余萬元,縣鄉兩級債務高達10多億元,而吃財政飯的多達2.9萬人。容城鎮財政所共有干部職工138人,被戲稱為“天下第一所”。
2003年11月,湖北率先推行以減人、減事、減支為主要內容的鄉鎮綜合配套改革,監利成為試點縣。通過這一輪改革,監利完善了全員養老保險體系,推行了鄉鎮公益性服務“以錢養事”新機制,鄉鎮領導機構減少25%,內設機構減少40%,中小學整合后減少206所,清退和分流鄉鎮機關事業單位人員1萬多人。
棋盤鄉黨委書記兼鄉長李家模說,鄉機關原有在崗人員117人,改革分流了53人。水產、水利、林業、計生、農技、文化等站所變為公益性服務單位,與鄉政府簽訂服務合同,完成合同后由鄉政府支付報酬。
2006年,監利縣農民年人均純收入3380元,比2001年增長54%;農民只負擔排灌水費和“一事一議”(農村稅費改革后,村內興辦集體公益事業所需資金,已不再固定向農民收取,而是通過開展“一事一議”的辦法籌資籌勞解決——本刊注)確定的投工投資份額,去年全縣總計3000萬元,只是2001年3.8億元的8%。公路、通訊、農村有線電視基本實現“村村通”,七成農戶住上了樓房,三成農戶用上了自來水。在全省72個縣市的綜合考評中,監利從63位躍升到41位,成為全省進步最快的縣。
(邱寶珊薦自《瞭望新聞周刊》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