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2日,在迎來全國首個“城市公交周及無車日”時,有關方面一再強調:為提高市民公交出行的比例,將增加普通市民使用家庭轎車的代價,如花錢買牌照、減少停車場地但提高收費標準等。
目前,我國交通能耗已占全社會總能耗的20%。據建設部測算:開展“無車日”活動一天,可節省燃油3300萬升,減少有害氣體排放約3000噸。這些數據表明,鼓勵公交出行、適當控制私人小汽車擁有量,是必要的。
然而,有關部門在宣布應提高普通市民使用家庭轎車“代價”的同時,卻絲毫沒有提到一個問題:在交通方式改革中,誰可以不需要付出“代價”?答案是——領導干部。
因為,鼓勵市民更多地通過“公交”出行,但領導干部卻依然有公車可坐;市民使用小車的費用提高了,但是,領導干部屁股下的“公車”是由納稅人買單。因此,推行這一新政,雖然不無積極意義,但是,為此支付成本的,只是廣大市民,而領導干部們不受影響。
甚至,領導干部們還是這一交通方式改革的“純粹受益者”。更多市民選擇“公交”,勢必大大方便公車上路,領導干部們的坐騎在公路上將更加暢通無阻。
誠然,改革總會涉及利益格局的調整,總是需要有人為此付出代價。但是,綜合來看,人們尷尬地發現,許多領域的改革中,首先付出“代價”的往往是廣大百姓。國企改革,下崗的主要是一線工人;住房改革,領導干部們大多早有了福利分房,做“房奴”的通常也是普通百姓;醫療衛生改革,現在普遍享有醫保的是公務員,而許多城鄉百姓目前仍缺乏保障;教育改革,大學學費越來越高,為此承受壓力的更多的是普通百姓。
沒有人能夠否認改革給中國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給中國百姓帶來的巨大利益。但人們擔心的是:當領導干部在每一輪改革中都能不付出代價而成為“純粹受益者”,他們有沒有逐漸成為特權階層的危險?就像這種交通方式改革,它的益處顯而易見,但如果為之付出“代價”的只是普通市民,它又是否公平合理?
(王景義薦自《雜文報》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