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太窮了,我覺得內心不安
章文瓊7歲離開溫州永嘉縣小坑村,隨外出打工的父母四處闖蕩,21歲去英國留學,就讀于倫敦研究生管理學院,并取得金融工商管理碩士學位。2004年,他學成回國,先在上海工作,后又出任天津易德行地產營銷策劃公司創意總監。
2004年7月的一天,26歲的章文瓊回到地處偏遠的小坑村。一別多年,但村子沒有變化,村路泥濘,老屋破舊,村民人均年收入才2000多元。面對貧困落后的小村,章文瓊頓生蒼涼之感。
兩天后,章文瓊回到溫州城里,卻念念不忘故鄉之行。小坑村曾培養出近百名大學生,但沒人愿意學成歸來建設家鄉。當再次回到小坑村,在田間小路幾度徘徊后,章文瓊作出人生重大決定:辭去高薪工作,回鄉建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要改變小坑村的落后面貌,章文瓊覺得必須投入巨額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于是,他作出了第二個讓人目瞪口呆的決定:捐資100萬元,為家鄉修路。
章文瓊的積蓄是多年辛苦所得:在英國留學5年,他勤工儉學,做過洗碗工、面包工,也扛過面粉;回國之后努力工作,也有一些積蓄。這次,他拿出個人全部資產98萬元,由父親補上2萬元,湊足100萬元捐給村里。此舉在親友間引起軒然大波。有人勸他:“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好好的工作不要,回到偏遠窮山溝,能有啥出息?”他的回答很簡單:“家鄉太窮了,我覺得內心不安。家鄉比大城市更需要我。”
2006年7月27日,小坑村舉行了一場不同尋常的村委會主任選舉,章文瓊也是參選人之一。在參選之前,章文瓊對7個自然村進行了實地考察,對現狀和存在的困難頗有了解,所以他的競選演說有的放矢,不時獲得掌聲。“在城里工作,不過是財富累積。如果我在村里工作,每年能讓500位村民多收入500元,那我就完成了25萬元的價值創造,更有成就感。而且,能為村民們做點事,我覺得很實在,很有意義!”
最終,章文瓊在405張選票中獲得385票,成為小坑村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村委會主任。
輸血已完成,今后我要給村里造血了
上任伊始,章文瓊準備興建公廁。村里的露天廁所蚊蠅飛舞,上廁所簡直難受極了,所以,他在村委會上當眾宣布,要建標準公廁,改善衛生面貌。但出乎意料是,村民們并不認可,認為村里當務之急是解決吃水問題:“村里家家戶戶吃的仍是稻田積水,牲畜糞便和化肥直接排到水里,很不衛生。”這件事也讓章文瓊明白:做事不能主觀臆斷,要弄清楚村民真正需求再作決定。
那段時間,為了勘測水源,章文瓊頭頂烈日,天天爬山,臉曬黑了,人累瘦了,膠鞋都磨破了好幾雙,終于發現了好幾處水源。由于水流不大,他決定在山上建兩個蓄水池,聚積山泉,再通過管道引進村民家中。為安全起見,他還將水樣送到縣疾控中心進行檢驗,檢驗合格后,村里的自來水工程正式開工。
2007年春節,當山泉從水龍頭里奔流而出時,整個小坑村沸騰了。一位阿婆拉著章文瓊的手說:“謝謝你,給我們辦了大好事!我這輩子,還是頭一次吃上這么甜的水!”
接著,章文瓊一鼓作氣,不辭勞苦,又為村民辦了5件實事:修筑了一條通向山外的水泥路;7個自然村都先后亮起了路燈;建造6個標準公廁;建起一個藏書達2000余冊的圖書室;他甚至建起一個電子信息室,方便村民上網查詢致富信息。
此時,章文瓊并沒有陶醉在村民的贊美之中:“村里基礎設施薄弱,建設項目多,100萬捐資已經所剩無幾,輸血已經完成,今后我要給村里造血了。”
于是,章文瓊在網上查閱了不少致富信息,覺得應該結合小坑村的特色和優勢,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濟。他首先從本地雞入手。本地雞肉質好,在溫州可賣到十幾元一斤,比催肥的肉雞大有市場。但是由于飼養方法落后,交通不暢,導致這一產業得不到良性發展。他動員村民養殖本地雞,無償提供養雞技術,并為困難戶提供啟動資金。
接下來,章文瓊準備種植新的農作物。經過調查,他覺得辣椒經濟附加值高,市場潛力大,但村民們都覺得還是種水稻保險。章文瓊為此很是苦惱:“阻礙小坑村發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村民文化素質低,不活絡,只顧眼前利益,沒有長遠打算。”于是,他決定先找一戶村民試點,成功后再在全村推廣。他找到了腦筋活絡的章進迪。起初章進迪也顧慮重重,章文瓊耐心開導:“你帶頭將辣椒種起來,如果虧本,村里適當補助!”
沒有了后顧之憂,章進迪騰出一部分水田,試種辣椒。兩個多月后,章進迪精心培育的辣椒大量上市,賣到永嘉,遠銷溫州,一季凈賺了幾百塊錢。村民們見此紛紛效仿,接二連三種植起來。如今,種辣椒已成為小坑村致富途徑之一。
章文瓊欣慰之余,進一步抓住“山林”做文章。作為金溪風景區延伸部分,小坑村空氣清新,山清水秀,很適宜開發“農家樂”旅游。但村民們質疑:小坑村距溫州市區太遠,交通不便,誰會來?章文瓊說:“隨著自駕車旅游蓬勃開展,必然會帶動‘農家樂’的興起,只要辦得有特色,不愁沒游客。”
村委會一班人把“觀光農業”作為切入點,決定將50畝撂荒地整合后交給愿意開發“觀光農業”的村民進行運作,種植各種觀賞性強的經濟作物,其他村民可以自愿入股。此舉可謂一舉兩得,不僅使小坑村變成花果飄香的世外桃源,而且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新農村建設,就需要這樣有文化的年輕人
經過反復醞釀,章文瓊又出臺了新的產業運作模式:村民本著自愿原則,把承包土地交給村里統一開發,利益分享。
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的籌備,一個哈士蟆養殖場已初具規模,200多畝的果園也正在開發培育中。章文瓊還將1000多平方米的場地騰出來,打算建個養鹿場,可是遭遇資金瓶頸制約。
于是,他四處奔波,動員從村里出去的企業家們回鄉創業。果然,在外辦企業的幾個同鄉回來考察,發現家鄉巨變,感嘆不已,聽說村里資金緊張,紛紛慷慨解囊。
章永川在外辦有一家辦公用品公司,決定先期投資70多萬元,支持村里建養鹿場。他說:“章文瓊很有頭腦,也很能干,我相信他!”
自從當上村委會主任后,章文瓊很少回溫州市區的家,妻子懷孕了,他也無暇照顧,好在妻子理解他,毫無怨言。
現在,章文瓊一般每天5點多鐘就起床,步行到各自然村巡視一遍,其中,到最遠的兩個自然村有5公里路程。忙完白天,晚上他還要和班子成員開會,討論村里亟待解決的問題。鎮長徐翔感嘆地說:“章文瓊幾乎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小坑村建設當中,如今年輕人能耐得住這樣的寂寞與清貧實屬少見。”
面對未來,章文瓊信心滿懷地勾畫出小坑村“五年規劃”藍圖:“村里經濟有了進一步發展之后,就要解決農村的老三難——養老難、教育難、就醫難;要設立教育獎勵資金,資助高中以上學歷的本村青年,鼓勵他們學成回報家鄉;建立老年補助資金和醫療救助資金,解決村民的養老和就醫問題。困難會很多,但是一步一步走下去,前途會越來越光明。”
(樹強、美祥、玉良薦自《中國青年》原標題為《海歸碩士村官章文瓊》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