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以為博客只是一些年輕人的玩意,它現在已變成了年過半百的政治家和公眾人物以及商家覬覦的目標。
兩年多前,“博客”(blog)成為了各大傳媒爭相報道的潮流,被標榜為“媒體革命”。隨著博客文化的成熟,博客在現實生活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特別是作為信息的操控者,成為主流媒體之外的一個重要信息來源。
總統、主教也來玩
伊朗總統馬哈茂德·艾哈邁迪一內賈德2006年9月推出個人博客(www.ahmadin ejad.ir),談童年時的清貧生活,說自己出生于“偏遠村落的窮家”,父親是個勤勞的鐵匠,自己學習成績優秀,在40萬名考生中排名132。他的博客除了波斯文外,還有阿拉伯文、英文和法文。他又號召網友,就美國及以色列是否借入侵黎巴嫩展開新世界大戰發表意見。
神職人員也不甘示弱,波士頓教區奧馬理大主教也于2006年9月開了個博客(Cardinalseansblog.org),寫自己到羅馬的旅途,以及一些自己的回憶,但不涉及政治。他逐個回應讀者的留言,其中一個留言寫道:“很偉大!我想不到像你這種職別的神職人員也會充分利用通訊科技?!?/p>
在選舉中壯大力量
博客已不是“要不要做”的問題,而是非要不可的了。特別是選舉文化甚濃的英美,博學的用處有三:一來是接近年輕人的好途徑,二來也擴展了和選民的接觸面,三來網上的凝聚力能締造另類的社區。
在美國,博客在2006年對政治的影響已相當明顯,甚至已有直接左右選舉結果的跡象。最佳的例子莫過于康涅狄格州億萬富翁、參議員候選人內德·拉蒙特,在2006年8月8日晚結束的民主黨初選中,以微弱的優勢擊敗了連任三屆的資深參議員約瑟夫·利伯曼。
利伯曼是三朝元老,得到前總統克林頓的祝福,而拉蒙特只是一名小商人,1990年曾參選州議員但落敗。不過,這次拉蒙特卻得到了“草根博客們”(這些活躍的網民在美國被稱為netroots,意為“互聯網”internet和“草根”grassroots的結合體——編者注)的支持。
拉蒙特的個人網站有17名友好博客的鏈結,他的顧問每天和150名訪問者溝通。利伯曼曾指責拉蒙特持有軍火商哈里伯頓的股份,殊不知幾天之后,一個名為Firedoglake的博客揭發,利伯曼購買的一個互利基金,就是Halliburton的持有者,結果利伯曼被逼要向公眾解釋,而大量博客更在網上對利伯曼口誅筆伐,指他支持布什為謀私利。對于利伯曼聲稱如敗北將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選,也被譏諷為“反民主的保險政策”。Furedoglake的主人就是電影《天生殺人狂》的監制簡·漢莎,她甚至在一張利伯曼和克林頓擁抱的相片上,將利伯曼的臉涂成黑色然后貼到左派的博客網站Huffington,引起軒然大波。
主要幫助拉蒙特的“草根博客們”來自一個叫dailykos的博客網站,由馬科斯·祖尼加于2002年成立。馬科斯曾于2003年成為前任佛蒙特州州長霍德華·迪安助選團中的互聯網顧問,而且曾為英國《衛報》撰寫2004年選舉分析。2006年6月份,daily kos舉行周年會議,共1000多名博客出席,會議吸引了不少名人現身,包括內華達州的民主黨參議員瑞德、加州民主黨參議員鮑克塞、前北約組織(NATO)盟軍最高統帥克拉克將軍、維吉尼亞州長馬克·沃納、依阿華州長湯姆·威爾薩克、新墨西哥州長理察森以及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主席霍華德·迪安。
隨著博客力量的壯大,新的職位也相應增加。美國著名博客Peter Daou于2004年曾效力于與布什競選總統的對手克里的助選團,2006年克林頓·希拉里請他擔任顧問,責任是加強及擴展她和博客社區的關系。
與年輕人溝通的方式
在英國,政黨也紛紛向這個新興的媒體靠攏。前不久,英國工黨和在野的保守黨及自由民主黨人士紛紛在網上開辦博客,宣揚政綱,爭奪年輕選民。
保守黨年會于2006年10月1日在英格蘭南部伯恩茅斯正式舉行,黨魁大衛·金馬倫的個人網站(www.webcameron.org.uk)也開張??穫惞_向一個大學生網站表示:“許多年輕人懶得讀報紙,他們視報紙為‘夕陽產業’,而從互聯網上獲得新聞,但我們現在確實沒能和他們交流?!?/p>
成為自我宣傳的商業喉舌
當人們在贊嘆博客締造的媒體革命時,也不難發現不少商業機構、政客等也紛紛利用博客的力量來自我宣傳。2006年3月,《紐約時報》揭發了超市龍頭“沃爾瑪”的公關公司,將一些新聞稿電郵給一些活躍的博客,讓他們直接上傳為“沃爾瑪”宣傳。許多商業公司也在myspace,corn設立網志,聯結了虛擬世界里的顧客。
博客最終會不會成為政客或是商業公司的喉舌,而所謂的革命也只是霧里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