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歐洲大陸邊緣的小島、曾經被英國統治800年的殖民地,愛爾蘭共和國建立后,又在炸彈威脅下,度過一段慘淡的殺戮歲月。如今,這個原來以馬鈴薯出名的歐洲農村,在短短十幾年內,以創新轉變成世人關注的“凱爾特之虎”(Celtic Tiger),GDP居全球第四位。
傲人的成績絕大部分來自于國家政策。以優惠稅率吸引外資、利用跨國企業帶動國家現代化,是愛爾蘭的核心策略。
一.游子返鄉
19世紀的愛爾蘭有652萬人口,馬鈴薯饑荒死了200萬人,貧困的日子又逼走100多萬人,在20世紀初,愛爾蘭人口僅剩300萬人,而且還一路遞減,到了1966年,人口數陷入最低點,僅剩288萬人。
當地老百姓從來就不相信會有人要留在愛爾蘭,因此這個國家沒有出關閘口、離境不用蓋章,直到2003年,都柏林國際機場才設了小小的五個入境柜臺。
相對于歐洲其它國家,愛爾蘭的戰后嬰兒潮,時間延續得較長,加上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向外移民的熱潮,進而減輕該國的老人養老金負擔;70年代經濟好轉,出走的愛爾蘭人紛紛返鄉,生育率提高;80年代以后,愛爾蘭以發展高科技、金融、生物技術的知識經濟產業為主,自此,愛爾蘭的人口才終止遞減。
二.酒鄉夜生活
都柏林被稱為“歐洲的娛樂之都”,這里的夜生活是歐洲人的天堂,相對低廉的酒資,吸引全歐年輕人前來尋歡作樂。 pub(酒吧)文化是愛爾蘭的獨賣商品。pub源于public,對愛爾蘭人而言,這與附屬于一個場所的bar不同,因為不離婚、不避孕、不墮胎的結果,愛爾蘭家庭人口眾多,以致生活空間狹小,所以成人通常待在戶外聚集聊天。于是可以遮風避雨、聽音樂喝酒的pub變成了愛爾蘭人的“客廳”,是一個可以放松心情、談論時事的場所。
如同荷蘭、德國、丹麥、英國等著名的啤酒出產國,小小的愛爾蘭更是以酒聞名,幾乎所有的最佳酒鄉巡禮都無法遺漏掉它。
那么愛爾蘭人有多愛喝酒呢?據說每個愛爾蘭人平均一年要喝掉100多杯健力士啤酒。這種顏色深黑的啤酒已經不只是一種飲料,更成為愛爾蘭人的一種民族認同,他們會驕傲地向外地人說:“這是我們愛爾蘭人的飲料!”
三.自然風光
愛爾蘭是一片大西洋沖刷之下的淳樸海岸,西部門戶城市果威(Galway)外海的艾蘭群島(Aran Islands),兼具濃厚的蓋爾特鄉村風情以及鬼斧神工的海峽奇景,每年都吸引大批觀光客渡海一探,成為愛爾蘭的觀光重鎮。
居民只有800多人的艾蘭群島,由石灰巖砌成的各式墻垣散發出濃厚的田園風味,愛爾蘭傳統的蓋爾語和生活習慣在此被妥善保存,斷垣殘壁不少是古文明遺跡,甚至吸引有心鉆研的年輕人來此尋找這逐漸失落的語言與文化。
艾蘭群島在歐美聲名大噪的另一項“特產”,是保暖耐用的羊毛衫,如同蘇格蘭各式格子呢代表著不同的宗族,這里的各種織紋也象征家族的標記,在美國的高級商店中,這種羊毛衫一件單價要喊到數百美元。
愛爾蘭潮濕多雨,素來以“翡翠之島”的美麗景觀聞名全球,以鄉村風光與原始山林探險作為賣點,幾年下來,吸引大量旅客,尤其是年輕族群。后來,他們開始增加新的賣點,例如奢華的吉普車探險、利用知名愛爾蘭文人或劇作家、詩人包裝觀光資源,進而吸引許多年長而富裕的旅客。
四.音樂
在都柏林,每天都有許多期待一舉成名的年輕樂手,等著被星探發掘,躍上國際舞臺。許多形式迥異的新銳團體在此地演出,不論是搖滾的、民謠的、靈魂樂的甚或是電子混音……各種表演的形式都能在此找到他們發聲的空間。
愛爾蘭年輕人很多從小就開始學習諸如小提琴、風笛、直笛、吉他等愛爾蘭傳統樂器,不少樂手從青少年開始就與志同道合的伙伴搭檔演出,深信自己的創作獨樹一格,總有一天必會出人頭地。也就是這種驚人的自信使得人口只有幾百萬人的小小島嶼,誕生了許多全球知名的音樂奇才。 從國際流行音樂市場上來看,從以新世紀美聲為號召的恩雅(Enya)、勤于發揚愛爾蘭傳統民謠之美的首領合唱團(The Chieftains)、20世紀最成功的搖滾名團之一U2、以光頭造型震驚樂壇的個性派女聲辛妮·歐康諾(ShinedO'Connor)、不朽的搖滾民謠老將范·莫里森(VanMorrison),到近年興起的西城男孩(Westlife)、男孩特區(Boyzone)、魔法精靈合唱團(B*Witched)、可兒家族(The Coors)等偶像團體,愛爾蘭都沒有在全球音樂市場中缺席。
近年另一結合音樂與舞蹈而大獲全勝的愛爾蘭文化現象,就是諸如大河之舞(Riverdance)、舞王(Lord ofthe Dance)、火焰之舞(FeetOf Flames)等橫掃全球表演藝術市場的愛爾蘭踢踏舞劇。
五.文學
很少國家能像愛爾蘭這樣,在面積與人口均屬小國,昔日又為殖民(后殖民)意識形態與貧窮所苦的狀態下,孕育出無數著名的文學心靈。最為人稱道的,就是陸續誕生了四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包括詩人黑倪(Seamus JustinHeaney,1995年得主),以《等待戈多》等荒誕劇馳名的劇作家貝克特(1969年得主),因《窈窕淑女》最為大眾熟知的劇作家蕭伯納(1925年得主)以及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領導者——詩文大家葉慈(1923年得主)。
除了諾貝爾文學獎光環,另外在文學史上留名千古的,還有兩位個性鮮明的都柏林人。喬伊斯(James Joyce)的巨作《尤利西斯》,改寫英語文學風貌,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文學家,每年的6月16日,都柏林便要盛大慶祝布倫姆日(布倫姆為書中主人公),熱烈舉辦各種街頭活動。
恃才傲物的王爾德(Oscar Wilde)也是愛爾蘭“出產”過的一位夸張至極的天才型作家,他的創作范圍廣及劇本、詩文甚至童話,流芳百世。
九.時尚
常常翻閱時尚雜志的人會發現,為許多歐美上流仕女一手打造頂上風情的,正是一位出身愛爾蘭的中生代設計師菲利浦·崔西(PhilipTreacy),他之所以能夠聲名大噪,就是因為素來衣著品味不佳的英國名女人卡米拉,在戴上他設計的神奇帽子后,都能成功地在嫁給查爾斯王子的婚禮中“麻雀變鳳凰”。
1967年誕生于愛爾蘭西部果威(Galway)鄉間的菲利浦,擅長將帽子“雕塑”得十分夸張。他的大膽創意與全心投入,令他從1991年開始,贏得五次“英國時尚獎”的年度最佳配件設計師大獎。2000年,他受到著名的法國高級訂制服公會邀請前往巴黎發表高級訂制女帽作品,成為巴黎70多年來首位受邀展出的配件設計師。
編輯:李丹霞
電子郵箱:hwxyldx@126.com